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五人墓碑记》写作背景、文章主旨、结构分析及写作特色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五人墓碑记(张溥)
    一、写作背景及文章主旨
    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党羽,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他们多次上疏弹劾魏忠贤,斗争非常激烈。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对东林党人进行残酷迫害,杨涟、左光斗、魏大昌等相继被杀。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人民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这篇《五人墓碑记》。碑记,又称碑志,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
    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二、课文结构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至“独五人之,何也”),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通过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这一部分交代五人之墓建在“魏阉废祠之址”上,意味深长。
    第二部分(“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至“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噪而相逐”等语,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简洁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五义士慷慨就义时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嗟夫”至“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通过对比,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进而揭示全文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前一段交替使用不同的句式,或反问,或设问,或双重否定,充分表达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贵,显示了五人之死的巨大意义和影响。后一段通过别人与五人的假设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五人之死的意义和价值,点出为正义而死虽死犹荣的道理,进而揭示出文章的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