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更伤心的是家园荒芜,庐墓难寻,乡邻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那才要叹“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也就是探亲文学中,为何有那么多眼泪吧。相见时难,对于亲人遭罹磨难的哀痛之泪。 一向自诩“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外子,现在也得向眼科医生那儿借助于“人造泪”以滋润干燥的眼球。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亲人相见,欲哭无泪的痛苦。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它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对于亲情欲诉不能的眼泪。 三、文末写画家的名画,信徒之泪,各有什么深意?(学生讨论) 一尊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因慈悲而一直流着眼泪。这是慈悲的泪,是高尚的泪“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深怀感恩之心的最最纯洁真挚的泪。泪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的泪。 由于眼泪并非为一己而流,而是为仁爱而流,为大众而流,为真诚而流。所以它有如珍珠一样的宝贵。作者感悟了人生的崇高境界。 课后练习解题指导 一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应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进而弄清作者珍重的是怎样的感情,并体会文中包孕的人生哲理。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一,生活经历也不尽相同,见仁见智,谈深谈浅,当属正常。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启发。 1.提示: (1)注意联系课文第5段所涉及的背景(海峡两岸骨肉相离相聚)来体会作者的心情。 (2)作者写自己亲人的晚境,暗含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2.提示: (1)细心体会作者借珍珠的形成要讲述怎样的人生哲理。 (2)认真思考作者从“观音流泪”的绘画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人生最高境界是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