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王维的《终南山》,完成后面问题。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①对这首诗的词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先极言山大,后极言山高。“太乙”,终南山的别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玉帝所居的灵霄宝殿,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 B.颔联两句写近景,诗人写的是人终南山而“回望”这两句为互文,具体描写了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 C.颈联两句具体描写了终南山之大。一个“变”字,见其山势之阔大;一个“殊”字,知其山势之深远。 D.尾联是说,使人流连忘返,以致错过宿处,但见暮色苍茫,人家何在?忽然听见伐木声,只好隔着溪涧问樵夫,打听何处能住宿。 ②“隔水”堪称妙笔,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隔水”表明诗人已醉情山水,乐而忘返,误了宿处,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言外得之。 B.“隔水”表明整个山区处处是奇峰迂转、幽涧萦回的幽静景致。 C.“隔水”表明诗人从隔水的树林里发现樵夫的情景,欣喜之情不难想见。 D.“隔水”表明诗人已经迷路,这是从侧面描写山大山高。 8.比较杜甫的《登高》和陆游《书愤》回答问题 ①说说这两首诗思想感情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说这两首诗的写法与构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①前两句写了怎样的一件事?请你用想象描述一下。 ②“却下水晶帘”意味着什么?既“下水晶帘”又为什么要“望秋月”? ③题目中有“怨”字,全诗是怎样体现的? 【同步达纲练习】 参考答案 1.①今体诗 律诗 绝句 七律 五律 首联 尾联 颈联 颔联 尾联 出句 对句 第二、四、六字 双数 首句 平声韵 两联 ②《登高》《越中怀古》《石头城》《书愤》③摩诘 山水田园诗人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④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⑤(略) 2.霁jì 3. C(济,是扶助的意思。) 4. B(国,古义为国都,诗中指金陵曾是六朝故都,今义为国家) 5. D 6. B(B间接抒情,其余为直抒胸臆)7.①A应当是先极言山高,后极言山大。②D(已经迷路之说不对,本是说诗人已醉情山水,乐而忘返,误了宿处,向樵夫打听何处能住宿) 8.①两人的忧国忧民都表现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于一体。后两联都写了老境的痛苦失落。 ②在写法和构思上,杜诗前两联写登高所见,写悲凉深沉的秋景为后两联抒情作铺垫;陆诗前两联追忆早年经历,怀念楼船铁马的战斗生活,为后两联进一步抒情张本。后两联有更多的相似之处,都写到了老境的痛苦失落。杜甫将国难家愁,荒秋病体共置一处,强烈的渲染了挣扎于艰难潦倒之中,不堪忍受的凄惨心情;陆游则一面悲自己,一面赞诸葛亮,叹自己年已垂暮,而壮志难酬,又赞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表现了报国无门的悲愤。 9.①在一个深秋后宫里,一位宫女无言独立于台阶上。露水浸湿了罗袜,她仍在默默的站着。(要扣住时、地、人以及神态)②“却下水晶帘”意味着夜已深,所等不来,只好怀着幽怨无可奈何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凄苦无眠的夜晚,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不忍使明月孤寂。③虽曲名中标有“怨”字,但曲中全不见“怨”字,作者采用了“背面敷粉”的方法。开头写夜深不禁幽独之苦,已见出怨深;夜凉露重,罗袜知寒已见人之幽怨如诉;因不忍孤独,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室内幽独,因而下帘;下帘之后,去更难消受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更去隔帘望月。(要注意层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