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集中爆发之时,也正是它们结束之时。最后象征着政权的亲王调解两大家族的矛盾冲突,意义是多重的:封建主义开始进化,良心发现,向人文主义理想精神的妥协和认同;人文主义斗争不彻底,对封建主义抱有幻想;现实政权在维持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维护“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矛盾的多重性导致作品意义的多元性。 三、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尽管有不同势力、不同方面的矛盾冲突,但全剧的发展最后落到人心向善的归结点上,表现了矛盾冲突的同一性和人群根性的同一性。在这种同一性之下,人物性格仍显其多富多彩,值得玩味。 同是人文主义化身的罗朱二人,性格有较大的不同。罗密欧性本温和,热情、直率、善良,不够沉稳,缺乏心计。直率的本性和残酷的现实逼使他走向极端的道路。他杀死凯普莱特家族的人(提伯尔特),杀死帕里斯,都是忍无可忍的,或是出于仗义,或是出于自卫。在本文中,我们看到他亲手杀死帕里斯,表现出一个垂死者不可理喻的疯狂。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表现了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品格:他对对手表达了爱心,实在不愿杀死对手;他是为了美好的爱情而死的,死得壮烈,可歌可泣。他的性格既直率,又不乏多样性。他是一个勇敢而不成熟的理想主义青年。 朱丽叶美丽纯洁,忠贞不屈,同时善良温和,也不乏某些心计。她有如一株亭亭玉立的水莲花,虽根植于污浊的泥淖而自有纯洁与明净,虽经摧残仍飘散着经久的芬芳。她不顾家族宿怨的禁忌,大胆地接受罗密欧的爱情,表现了她“离经叛道”精神。为实现美满的婚姻,她用心良苦,靠假死躲过与帕里斯的婚姻,以期与真正所爱的人结成良缘。从“死亡”中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询问自己的“夫君”,当得知“夫君”已死,便毅然真的殉情,决不苟活,把爱情看得高于生命。她的理想最终不能如愿,是因为她太天真稚嫩,毕竟才14岁,也是因为现实太黑暗残酷,使她实在无法抗拒命运的错误安排。她是一个热情而柔弱的理想主义青年。 劳伦斯神父是本场剧中的一个穿针引线的重要人物。他性本善良,而又驽钝怯弱。他是僧侣,却过多过深地介入世俗事务。当罗密欧前来求援时,他秘密地为他们二人主持婚礼,并决心帮着化解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家族之间的矛盾;当得知给罗密欧的信未能送到时,他不得不亲自来挖朱丽叶的坟墓。这些都表现了他具有世俗人士般的热情善良。但他也有过于“俗”的地方:在墓地救出朱丽叶时胆战心惊,当听到有巡夜的人来了的时候,他吓得丢下朱丽叶不管自己逃跑了,又可见其如俗人一般怯弱猥琐的一面。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作为神父,却始终没有一句歌颂神灵的话语,也不见他用神教启迪人心、教人忏悔。他是莎士比亚所理解所描画并带着莎士比亚既怜又爱情感的神父,看来莎氏不愿写出一个尽神教职守的神父。他是一个世俗化的神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