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钱国币》练习参考答案: 1.D 2.(1)曲、戏曲、西方、话剧、歌剧、话剧 (2)人物的性格、集中、时间、空间 (3)内心活动 3.D 4.①转换话题,也表现吴太太的口齿伶俐。 ②故意留有余音,观察对方的反映。 5.战争年代,社会动荡,物价飞涨,百姓民不聊生。 6.甲:一个指桑骂槐,有意挑衅。乙:一个一忍再忍,强作不理。这两处舞台说明一开始就揭示了吴、杨的矛盾,暗示着战争一触即发。 7.一个与此事不相干的当铺少奶奶尚能仗义相助,反衬出作为主人的吴太太的自私、冷酷。 8.前文是为李嫂打抱不平,故而他据理力争,毫不退让,但应该看到,他也不是主动出击,而是“被迫抗战”。此次是由于他因气愤骂吴“泼妇”而起,所以他自知理亏,一再忍让,表现出不与对方计较的君子风度;另一方面,吴太太难以入耳的谩骂,也让他不齿与她争执,最后,忍无可忍,一摔泄愤。 9.最被逼无奈的壮举,是沉默之中的爆发。出人意料又嘎然而止,令读者拍手称快,痛快淋漓。杨虽赔了钱,但教训了自私无情的吴太太,打击了她嚣张的气焰,所以是他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10.情:同是穷人,在动荡逃难的岁月,应该互相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花瓶不必赔。表现杨的正义感和同情人。 理:李嫂受雇为主人劳作不小心碰碎,花瓶不该赔。表现杨的聪敏智慧、能言善辩。 势:李嫂是最底层的穷苦人,根本没有赔偿能力,花瓶不能赔。表现杨仗义执言、打抱不平、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11.B 12.因为如姬偷盗了魏王调兵的信物---虎符给无忌,无忌可以凭借虎符率领军队将秦兵打败,这样既救了赵国的危机,也等于救了魏国的危机。所以魏太妃称如姬为恩人。 13.A 14.剧本中“把人当成人”的说法,表达了如姬和魏太妃等反对暴政,反对奴役,追求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关系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15.C 16.D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