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同步测试 一、基础部分(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晏(yàn) 赚钱(zuàn) 簇新(cù) 阴错阳差(chā) B.喷嚏(tì) 粮囤(tún) 衣橱(chú) 亮澄澄(chénɡ) C.抨碎(pēnɡ) 打烊(yànɡ) 尴尬(ɡān) 忐忑不安(tè) D.惬意(xiá) 砧板(zhēn) 猪圈(juàn) 一着不慎(zhāo) 2.依次填入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外面出现了第一片接近南方的____________,如同水墨画一片模糊。 ②当我忧从中来、无可告语的时候,一想到大海,心胸就__________起来。 ③地皮____________,这是通达公司在市中心建造摩天大楼的重要原因。 A.景点 开阔 紧缺 B.景色 开朗 紧缺 C.景色 开阔 紧俏 D.景点 开朗 紧俏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她对农村、农民、农业调查研究有着特殊的情结,特别是对农民问题。 B.这个新开辟的风景区内的墓群,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C.不知是群众的热情感染了我,或者是由于长期工作形成了习惯,我急切地要把这里的情况报道出去。 D.每天晚上8点,校园里都要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政治思想工作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不能空穴来风,各级领导要重视这个问题。 B.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只有到了生命终了,他的历史结束后才能盖棺论定。 C.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宋诗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D.凌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穿云裂石般的爆炸声,随之,浓烟滚滚,火光映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代表们从尚法守信、励学思进、务实求真、勤奋实干等方面对如何更好地体现首都精神风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B.历史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制定了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轻重,按年成的丰歉定纳粮的多寡。 C.经科学家观测,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二倍。 D.时隔两日,在距离这一地点40公里的林场,又一只野生东北虎出现,并把一村民咬成重伤后死亡。 6.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甲:用于新闻报道 ①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监狱考验的一位中国人民伟大的母亲。 ②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一位母亲,她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她自己也为革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监狱的考验。 乙:用于小学语文课本 ③有时太阳走入云里,它的光线却仍从云里透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人们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一片。 ④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丙:用于会议讲话 ⑤我们党的幼年时期,也就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一再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幼稚病。患着这种病,只能使中国革命在黑暗中摸索,甚至陷于绝境。 ⑥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经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7.《陈奂生上城》围绕“帽子”展开情节,涉及许多内容,下面对这一情节布局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写陈奂生想“买帽子”→“看帽子”→“径直买了帽子”的整个过程,夹杂有关内容,反映出他精神世界的成长,精神生活不断被充实的复杂过程。 B.“买帽子”是小说很明显的线索,缺少了这一线索,故事很难展开。 C.“买帽子”的设计含义深刻,既反映昔日的贫困,又表现出今天生活的改善。 D.“买帽子”的设计巧妙,它与“天气寒冷”,“今年好像变娇了”有关,还与“今夜感冒”有关,也由此引出后面的故事。 二、阅读部分(29分) (一)阅读文段,完成8~10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8.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放在小说开头,介绍人物的心情和精神状态。 B.人物的心情可以用轻快悠然来形容。 C.他心情好的原因是他可以到城里自由市场卖农副产品,赚钱买零碎了。 D.“吃得饱穿得新”所标志的新生活使“漏斗户主”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9.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写心情使用了景物烘托。 B.写心情使用了神态描写,晃荡着如游春看风光。 C.写他等于是空身的轻松感觉来反映心情。 D.写人物心理使用了直述心理活动的方法。 10.所选文段与《项链》3、4段比较,错误的一项是( ) A.都属于心理描写。 B.《项链》采用的是外国小说中常用的直接地细腻地描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C.本选段采用的是中国古典小说写人物的心理的方法,少直接细描,而多以环境气氛烘托,描写人物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动作。 D.直接写心理活动的方法直截了当些,这是中国小说借鉴外国小说的一个方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7分)走近芦苇 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滩下有一大片芦苇,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能接受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 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幅无可奈何的模样。 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或许我们的外形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 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我们同样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 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走过的节奏。我感觉到了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和愉悦。这是一种经历严冬的过程、脱胎换骨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就是“我”了,我们才真正感觉到在滚滚红尘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猛然地发现脚下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用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质。(选自《青年文摘》2002年4期,有较大改动) 11.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1)“越冬”的芦苇是什么样的? (2)“似乎都是一幅无可奈何的模样”,为什么要用“似乎”一词? 12.第7段中,为什么“我”要加上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13.阅读最后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在“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一句中,为什么加上“同样”一词? (2)“我知道这才是必然”一句中,“这”指代的是什么? 14.下面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开头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早春的气候特点,为描述对象设置了一个客观的、特定的 环境。 B.由自然界的芦苇想到社会的人生,抓住了两种事物的共同点,联想自然、贴切。 C.文章紧紧抓住“越冬”这一时序的自然过程,不但反映出作者哲理性思考,而且赋予它新的含义。 D.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设问、反问、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E.文章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只有历尽苦难和生死更替的过程之后,才具有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三、语言运用(10分) 15.根据下列提供的景物及要求,扩展语句。(6分) 景物:路边的一棵小树 (1)心情愉快时看小树(描写时要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不超过30个字) (2)心情忧郁时看小树(描写时要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不超过30个字) 16.仿照画线句的句式,用举例的方法扩展语句。(4分) 翻开古代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深切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着,品着,你已经和诗人们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四、写作素材积累 1.诗人马丽华在藏北旅行,她借宿在仓姆决家。仓姆决家生活很苦。在这样的环境中借宿,诗人有许多优越感,她很可怜仓姆决。可诗人错了。在她们交谈时,仓姆决拉着诗人的手,连连说道:可怜的!可怜的!她认为,一个到处奔波的女人是世上最苦的女人。诗人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没有可怜的人,因为不可能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可怜的标准。 2.一批大学生到国家某部委实验室参观。部长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个问:“有绿茶吗?天太热了。”给林晖倒水时,他轻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部长来了,和大家打招呼,只有林晖鼓了几下掌。部长讲了一番话后发纪念手册,同学们都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部长双手递过来的手册,只有林晖双手接过,并恭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两个月后,部委实验室录用了林晖,有些同学颇感不满,导师却说:“其实你们的机会完全一样,你们的成绩比他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修养是第一课。” 答案见下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