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老了吗?我的父亲! 1.“这就是我的父亲?!”这句话中为什么用两个标点呢?体会其中的含义。 2.第5段的内容属于什么记叙方式?试概括本段的大意。 3.与朱自清的《背影》类似,本文也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描写,试加以分析。 4.“父亲似乎真的老了”,这里运用了“似乎”“真的”一对矛盾词语,如何理解? 5.结尾处“真的老了吗?我的父亲”,为什么对父亲的“老”又再次产生疑问? [更多资源在“中学语文网”:http://www.zxyww.com] 【参考答案】 一、C 二、1.低眉顺眼:形容驯服、顺从的样子。 2.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3.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4.生机:生命力,活力。 三、1.动作描写、表现父亲由于喜悦而手足无措的样子。 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父亲因年老而挑水时有些吃力,可是自己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衰老。 四、(一)1.“漫长”指他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从建房需要的经济与物质即建材上进行了准备。 2.(1)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也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叫人羡慕。(2)这一句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在冬天的劳动量,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度来说明父亲的千辛万苦,说明建造新房不容易。 3.“鸣叫三遍”出发,“黄昏贴近”归来,说明了父亲出外一天劳动时间之长;“很疲倦”描写父亲的神态,表现他劳累的程度;“磨穿了底”说明他走路之多、之远。 4.父亲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5.根源在于农村的经济落后。父亲的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贪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归根到底是因为农村的经济极端落后。 (二)1.指代考入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 2.节选的文章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考上师范学校,母亲不辞劳苦,为“我”筹到十元保证金,含泪送“我”上学,为的是儿子有出息;第二件事是母亲割舍对女儿的疼爱,送女儿出嫁,为的是不耽误女儿的青春;第三件事是除夕时母亲送“我”返校,自己孤独地度过那凄惨的除夕。 3.比喻;说明三姐帮母亲做了许多事情,是母亲的得力助手。 4.表现出母亲疼爱儿女、深明大义、坚强、朴实的性格特点。 5.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热爱、歌颂与赞美,并表达了“我”失去母亲的悲伤,对母亲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 (三)1.此处先用“?”,代表他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这是自己的父亲,所以在此处用问号,表示自己心中的疑问;用“!”,代表他内心的吃惊,父亲的衰老,使他由衷地发出内心的感叹。 2.插叙;回忆开学时父亲为了挣钱让我上学,到山上去做开山卖石的危险工作。 3.文章中第10段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描写:“父亲肩上扛着钢钎,手里拿着让人见了就怕的炸药、雷管,走了出去,屁股上的补丁十分显眼,拖着一双破鞋,‘拖哒、拖哒……’渐渐远了”,这几句描写,表现了父亲工作的辛苦与危险,衣着的破旧说明生活的艰辛,走路的声音说明父亲的劳累。通过这些描写不仅可以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上学,付出艰辛的劳动,其中蕴含着深深的爱子之情,同时也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深爱,这一切对生活贫苦的父子俩来说又显得是那么的无奈。 4.“似乎”表示好像,并不十分确定,其实在作者的心中是多么不希望父亲变老呀;“真的”又十分肯定地认为父亲老了。从文中可以看出,“我”看到父亲的容貌、背影,认为他已经老了,也是文章开头父亲自己认为老了的话的认可。 5.文章开头就交代了“父亲才四十来岁,可他说自己快老了”,“才”说明父亲年龄并不老,结尾又对自己提问“真的老了吗”,也是对读者提问。几次提到父亲的“老”,说明作者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这里有对父亲艰辛生活的理解,有对父亲为自己辛苦劳累的理解,也有对父亲深深的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