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说立解宇】 ①枫桥:汩作封桥,始建于唐。在今江苏苏州阊门外枫桥镇边。因此诗而为“枫桥”。南宋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 桥在阊门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往来之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原桥清咸丰十年(1860)被毁。同治六年(1867)重建。现桥为花岗石半圆形单孔石拱桥。②对愁眠:伴愁眠(施蛰存说)。③寒山寺: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梁朝天监年间(502-519),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627-649)高僧寒山等自天台山来此住持,更名为寒山寺。 【《枫桥夜泊》赏析】 诗人作客江南,路经苏州,秋夜船泊于枫桥,一首意境隽永、千古不朽的名作于是诞生了。 诗紧扣“液泊”来写,起首写了三种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一幅深永静谧的夜的图景。“月落”更显夜色迷蒙;“乌啼”以动利静,加重了夜的深永寂寥;“霜满天”写秋之广,给人以秋无处不在之感。这三种景物层次分明,有先有后,最统一在诗人羁旅的感怀之中的。因客愁诗人难以入眠,在隐约中看到扛边的枫树,闪烁的渔火,心中自然难以平静,陡生种种感怀,追思往昔也遥想未来。就在诗人呆呆地追思、遥想中,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一声声地敲响了:又有客船到来了。这里,钟声与寺庙构成的是一种非常有意趣的关系:钟声的传导是动态的,寺庙的构建是静态的;钟声是可闻而不可睹的,寺庙却是可观可览的。钟声因寺庙而愈见其神秘悠远,寺庙因钟声而破静为动。“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深永、清寥,诗人因钟声触发的种种无法言传的感受也尽含其中了。钟声在这里创造的已远不是一个现实世界,而是一种叫人追慕的清旷美妙的境界。宋人孙觌“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枫桥三绝》).情人王夫之“刚吹楚水三生笛,谁打姑苏半夜钟”(《读甘蔗生遣兴诗次韵而和之》,便表现了对张继诗创造境界的追慕。由于张继的这首诗,枫桥、寒山寺名重扛南,传声海外。直至今日,仍然吸引着大量的游人慕名来访。张继诗创造了一个境界,也创造了两处名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