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好绝对平均主义,习惯于罐头沙丁鱼那样,拥挤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因为谁也不比谁高明,谁也不比谁差池,所以大家能够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如果,谁要是出格,出线,出圈,出众,以致到了出类拔萃,出人头地的地步,你放心吧,其他的沙丁鱼就会联合起来将你掐死,这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所在。据宋人庄绰《鸡肋编》,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为神宗朝尚书右丞相王珪之孙婿,而秦桧为王之曾孙婿。当李清照处境最艰难,甚至有可能坐牢之际,这个势倾天下,炙手可热的亲戚,却不肯助她一臂之力。相反,当她有机会谋得在宫廷里,起草时令应景帖子的差使,借以混口饭吃的时候,想不到秦桧之子秦梓,竟然不顾一点亲戚情面,用手中的权势,整了她一把,将她炒了鱿鱼。“时秦楚材在翰苑,恶之,止赐金帛而罢。”(宋人周密《浩然斋雅谈》) “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晚年生活,是相当凄凉的。但是,历史从来是一个澄清过滤的过程,是一个消解扬弃的过程。时光磨耗掉对历史来讲的那些无足轻重的一切,而存留下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价值的东西。这样,个人遭遇的不幸,因时过境迁而渐渐淡化,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斗换星移而慢慢稀释,爱恨情仇的纠缠,因年代久远而逐步褪色,悲欢恩怨的往事,因身非亲历而日益淡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于是,在这面历史的筛子上,是精华,自然会留下,是糟粕,早晚要去除,一时火爆,不能持久,璞之剖玉,早晚间事。对于这位“最有天才的女子”来讲,最后剩下来的,便是她璀璨的文学成就。那些小丑,那些败类,那些构陷,那些污亵,遂像泡沫一样,从人们视野中消失殆尽。于是,一个才华出众,成就卓越的李清照,便永存于这部人心中的文学史上。 李清照留给后人的文学遗产,并不是很多,流传于世的词,不足50首;流传于世的诗,不足20首;流传于世的词学批评,只有区区五百六十字(如果不是别人为了骂她,录以存照,也许早消失了),然而,她却因此成为一位名显于生前,不朽于身后的大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