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专题检测试题:美苏争锋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 西安 重庆 成都 长沙 长春 哈市 杭州 合肥
苏州 太原 天津 徐州 厦门 郑州 宁波 青岛 南京 兰州 昆明 济南
深圳 沈阳 鞍山 大连 福州 佛山 贵阳 黄石 荆州 吉林 内蒙 洛阳
宜昌 湘潭 襄樊 新疆 无锡 唐山 镇江 河北 南通 株洲 南宁 南昌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级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专题概述:
    本专题主要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舞台风云变幻。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各种力量、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世界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世界分成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所形成的世界格局。从总的情况来看,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瓦解的过程。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战后初期美苏争锋导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相互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第二,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第三,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美国处于战略进攻态势,但攻中有守,苏联则处于战略防御态势,但守中有攻。第二阶段,战后的20世纪60、70年代,西欧经济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欧洲共同体产生和发展,增强了西欧贸易竞争力,迅速兴起的日本、加之西欧与美国贸易竞争的不断加强,西欧和日本想改变与美国的从属关系,建立平等的法律关系。东方巨龙中国的腾飞,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已成为国际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这支独立的国际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大,各种力量的整合,对两极格局构成了有力的冲击。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际格局处在一个动荡、分化、改组和多极化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由剧变到缓慢发展的态势,出现了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的两极格局的结束,一超多强的形成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的曲折发展趋势锐不可挡,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主题。
    第一节 美苏争锋
    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础知识。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美苏“冷战”造成了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
    二、教材要点:
    1、世界格局的含义
    所谓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和重新分化组合,终于从量变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均势、稳定的结果。首先,任何一种国际关系格局都是相对的,时时处于变化之中,因此,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也不可能长期不变;其次,在国际关系中,“极”的构成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等多方向的因素,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某一方面力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2、雅尔塔体制
    在二战后期,同盟国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如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1943年10月)、开罗会议(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1944年10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等。其中雅尔塔会议尤为重要,对上述会议的成果进行了完善、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后面的会议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雅尔塔体制就是以上这些协定的总和。雅尔塔体制的核心内容是:(1)确定了战后处置战败国的原则;(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3)建立联合国;(4)对战败国的边界重新划分,对其殖民地重新分配;(5)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等。雅尔塔体制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产物,它的确立就意味着近三百年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这一局面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3、“冷战”政策的形成过程
    (1)“冷战”的公开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发出“冷战”信号,为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做了舆论准备。“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
    (2)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发出了“冷战”宣言——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特别咨文,这篇咨文的内容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内容: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极权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在1948年6月底以前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影响: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特点: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幌子,来掩盖全球扩张的目的。
    (3)马歇尔计划的出台: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4)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5)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4、“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总体形势:“冷战”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具体表现有: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
    结果:(1)美苏双方由于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并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不结盟运动发展壮大,第三世界崛起。
    本目重点: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由二战结束,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对二战后世界秩序的重新确定进入本课。
    教学: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1)背景与条件
    背景:美苏两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加剧。
    条件:经济、军事、科技水平等居领先位置。
    目的:实现称霸全球的野心(政治上,美国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球各国,控制利用联合国,作为推行全球扩张的工具;经济上为避免可能出现的危机,力图进一步打开世界市场)
    根源: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所决定的。
    (2)“冷战”政策的含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期间,以美苏为主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的对峙。“冷战”的核心是遏制苏联,是美国由战前的局部扩张转变为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开始。
    (3)“冷战”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史 料 链 接
    材料一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其本身的命运。
    ——杜鲁门在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读 史 感 悟
    ①在材料二中,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标是什么?与材料一中杜鲁门表白的目的有何不同?
    ②对比上述两个材料的差别,你对“马歇尔计划”有何评价?
    (4)“冷战”的主要内容
    论 从 史 出
    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此表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建立 柏林危机
    原因
    目的
    内容
    特点
    实质
    影响
    2、苏联的反击措施:
    建立“华沙条约组织”,确立了社会主义阵营。
    3、两极格局形成的简要过程:
    (1)基本原因:
    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矛盾冲突加剧。
    (2)形成过程
    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反共反苏演讲,主张遏制苏联。发出信号。
    ②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
    ③1947年6月,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1949年12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1949年,德国分裂。
    ⑥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针对北约的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4、两极格局的特点:
    (1)美国、苏联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两个阵线都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
    (2)世界两极格局,实际上是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美国、苏联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最显著特点是在压制共产主义和稳定资本主义过程中不诉诸战争。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5、“冷战”的影响:
    (1)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
    (二)“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