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99年上海)在汉语中,“鼎”被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8.对于春秋时期发生的“楚王问鼎”事件,正确的认识是( ) ①一些诸侯国势力日趋壮大②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已经动摇③分封制受到冲击,完全解体④奴隶社会原有的统治秩序被破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历史现象反映出的本质是( ) A.诸侯国帮助周王室巩固统治 B.周天子把权力下放给诸侯 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周王室文化衰败军事落后 10.西周统治者确立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宗法制核心的主要动机是( ) A.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 C.防止国家财产流失 D.明确大宗和小宗等级关系 11.按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内的大宗的是( ) 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的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 12.西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构成的金字塔式宗法制等级是( ) A.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B.士-卿大夫-诸侯-周天子 C.周天子-卿大夫-诸侯-士 D.周天子-诸侯-士-卿大夫 二、材料问答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 材料三:(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四: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的变化是什么?出现变化的标志又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指出西周时周天子和诸侯之间是什么关系?诸侯需要履行哪些义务?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的变化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4)上述两种变化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问答题 1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C3.A4.C5.B6.A7.A8.C9.C10.A11.D12.A 二、材料问答题 答案提示:(1)变化: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或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标志:启继承父位。 (2)关系:上下级关系。义务:服从周王室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3)现象: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下降,从天下共主的威势地位变得不再受诸侯尊重。原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一些诸侯国壮大,分封制崩溃。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三、问答题 答案提示:①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指夏、商、西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基本内容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②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既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其特点是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同时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