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主要观点: 关于农业问题 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修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关于工业化问题 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 布哈林认为,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通过进行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 ——《历史》必修II(岳麓书社) 材料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主要内容是: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材料三: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1)概括提炼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观点。(3分)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什么发展模式?(1分) (2)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活动有何成功之处?(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2分)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2分) 厦门六中2009-2010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考历史答案 人民版必修(I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5 ACDBC 6-10 BCBBA 11-15 BDACB 16-20 CDBCA 21-25 ADDCB 26-30 BBCAC 31-35 CBDCB 36-40 CBCA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包括3小题,46题14分,47题14分,48题12分) 46.(14分) (1)特点: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法;(2分)男耕女织(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模式。(2分) (2)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2分) 说明:江南的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分) 原因:重农抑商;海禁政策。(2分) (3)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分)特点:用机器生产(或引进西方技术);效率高。(2分) (4)出现“春天”的主要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任答2点即可,2分)。 47. (14分) (1)重大变化:从1950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并消失。(2分) 原因:国家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渐消失,国家资本主义得到发展。(2分)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实现,使社会主义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2分) (2)现象:反映了1992年以来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迅速。(2分) 原因: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2分) (3)特点:新旧并存,中西合璧。(2分) (4)原因:土楼位于比较封闭的内陆山区,受外界影响较小;厦门位于沿海地区,近代最早对外开放,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2分) 48. (12分) (1)消灭个体农业,实现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经济建设。(3分)发展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1分) (2)认识到要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2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分) (3)造成了轻工业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货币不稳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业生产被破坏并长期落后,总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分) 教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任意两点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