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二、非选择题(3个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 ----<<战国策>> 材料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该材料记载了我国古代哪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面貌?(2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形成什么样的观念?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当时具有什么作用? 14.丞相是我国古代重要官职之一,“丞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新唐书》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 丞相始于何朝?唐、明分别采取哪些措施来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 ②由此可见,历史演变的总趋势是什么? ③这一发展变化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1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 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材料三: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