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商城高中2010年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每小题1分,共17分) 1.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 A、不利于社会进步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C、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在以后列朝列代没有被沿用 2.商朝时期,能够参与同商王决策的是( ) A、相B、祝C、师D、侯 3.周初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贵族和功臣的权力 C、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的国家政权 4.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宗法等级序列应该是( ) 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5.以下对西周初期分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始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 B、有利于周天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开拓疆土 D、有利于巩固周的统治 6.秦始皇在中国古代最先采用“皇帝”的称谓,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势地位 B、将自己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 C、深感自己的不足,要向古代圣贤学习 D、统一中国大业完成,秦始皇志满意得 7.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8.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9.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 A、召开政事堂会议,完善三省六部制B、分割宰相权利 C、以六部分理朝政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 10.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 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 C、门下—中书—尚书 D、中书—门下—尚书 11.《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实行( )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分封制 12.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 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 C、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 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 13.万历初年,出现“部权尽归内阁”状况,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六部从此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首辅实际上成为宰相 C、说明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 D、皇权受到内阁很大的制约 1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5.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