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全集•奏议》 材料二 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在人为私利,在国家为公利。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历史俱在,斑斑可考。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谭人凤:《粤汉铁路说帖》 回答: (1)两段材料分别出自什么时期?两位作者分别属于什么阶级派别?两端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2)材料一中,张之洞在奏折中提出了什么建议?其理由是什么?他和沈葆真商议和落实台湾抗倭问题共用了多长时间?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中,谭人凤在发展铁路问题上提出了什么主张?其理由是什么? (4)两端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历史发展趋势?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些闭塞的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材料二 图1 图2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铁路对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 (2)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火车机车演变发展的历程。并指出材料二中的图片是哪种类型的机车。 第2课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B 4.D 5.D 6.C 7.A 8.A 9.D 10.B 11.C 二、非选择题 1.(1)①材料一出自洋务运动时期;材料二出自辛亥革命时期。②张之洞属于洋务派;谭人凤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③兴修铁路,巩固国防。(2)①架设有线电报、兴办火车铁路。②军情瞬息万变,电报可以一刻千里,迅速传达军令情报;火车可以一日数千里,快速运兵增援,不误军情。③四个多月。④通过信件商议调兵用了一个多月,调拨轮船运兵到台湾用了三个月。(3)①把铁路收归国有。②符合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发展铁路是世界大势,关系国家命运;中国幅员辽阔,铁路收归国有,可以统一筹划,有计划地发展。(4)在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过程中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2.(1)沟通各地区间的联系,带动闭塞地区的经济繁荣;促进知识和信息的流通与传播;打破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习惯和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2)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图一:高速列车;图二:磁悬浮列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