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是必经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请回答: (1)材料二中这些原则是指什么? (2)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3)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4)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何意义? 14.材料一: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战败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的正义要求,但遭到拒绝。 材料二: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决议。 对比以上两段反映新旧中国不同外交情况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1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会议是广大亚非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反帝反殖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后,亚非发展中国家联合反帝反殖取得重大的成就。史学界有人认为“万隆”会议有两个闪光点,可概括为“一个方针”和“一种精神”。你知道这分别指的是什么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A 5.A 6.C 7.B 8.C 9.B 10.D 11.A 12.D 二、非选择题 13.(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2)周恩来。(3)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得到亚非各国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4.这两段材料表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国力越来越强大,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彻底改变了过去遭受奴役和轻视的屈辱历史。 15.“一个方针”就是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一种精神”是指会议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万隆精神”。 这种说法有道理。因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精神”鼓舞了亚非各国人民团结反帝、反殖、反霸斗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