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明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说明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15.“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了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A.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 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16.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17.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却没有出现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 A.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自然经济的抵制和专制统治的阻碍 19.明朝后期的《醒世词》说:“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拜金思想盛行 C.传统儒家思想崩溃 D.统治者推动 20.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各诸侯国相继进行税制改革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 各诸侯国通过变法确立新的土地制度 21.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B.中国早在西周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铁器 C.南北朝时期杜诗发明的水排,可以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D.明朝中叶以后,在纺织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22.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得以引进 B.明清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C.土地利用率持续下降 D.大量土地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23.“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展 B.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了农业迅速发展 C.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4.宋人陈亮说:“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 A.重视商业的作用 B.提倡重农抑商 C.重视农业作用 D.提倡农商并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