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如果给下面三幅图片配上一个共同的主题,最合适的应是( ) A.抵御外国侵略的清朝官员 B.推动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人物 C.实业救国的倡议者 D.追求立宪的代表 19.鸦片战争以后“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棉花价廉物美,畅销海内外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取得优势 C.棉花种植成为中国农民的主业 D.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 20.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织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最早发生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21、从下列一组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 ( )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当时中国已经摆脱外来经济控制 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的进步潮流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22.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阻力 2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来形容最恰当(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24.“‘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永和”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D.技术力量非常薄弱 25.从1953——1957年,我国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该计划体现了党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 B.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 C.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 D.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26.读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它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运动 27.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A B C D 28.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是( ) A.中国经济起步晚,基础薄弱 B.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C.自然灾害严重 D.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 29.下图是1984年4月30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照片上的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正在加紧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B.中国经济对美国有依赖 C.假冒伪劣产品使中国人乐于购买外国货 D.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30.“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1978年安徽凤阳的民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