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三市五校上册教学质量联合检测试题(5)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A.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B.美国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发展机遇
    解析:C。材料反映的信息是全球化,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第Ⅱ卷(材料题)
    25.(11分)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的最细密、最精致、最富有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犁耕图 五谷六畜图
    ⑴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分)
    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的产业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每点1分,共3分)
    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自然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⑵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4分)
    过程:渔猎采集文明;游牧、农耕文明。(2分)
    两大因素:生产技术;社会组织形式。(2 分)
    材料三、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3)结合材料三谈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4分)
    应对: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答到任意三点得4分,两点得3分,一点得2分)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大量洋货涌入通商口岸 上海轮船招商局 南通大生纱厂
    图5 图6 图7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材料一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试从因果关系角度指出图5、图6与图7的关系。(4分)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务企业的兴办;民族工业的兴办。(3分)前两者促成后者的产生。(1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一时期我国以面粉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并分析其原因。(6分) 特征:发展迅速,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2分) 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分)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民国政府成立后,奖励发展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出任意一点即得2分)
    (3) 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4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1分) 内部因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挤压;(2分)
    外部因素: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外国的侵略。(2分);
    历史地位: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双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发展。(1分)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30年代的沙尘暴和太萧条使人们感到绝望时,她(美国106岁的女选民)看到一个国家用新政、新的就业机会以及对新目标的共同追求战胜恐慌。是的,我们能做到。当炸弹袭击了我们的港口、独栽专制威胁到全世界,她见证了一代美国人的伟大崛起,见证了一个民族国家获得拯救。是的,我们能做到。
    ――奥巴马胜选演说
    材料二 1932—1934年,政府投入180亿美元修了13000个运动场、1000个机场、800个医院、2500所学校、100个水电站、20万亩国家公园、种了2亿棵树。
    ——《美国简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30年代的大萧条”出现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2分)这次“大萧条”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1分)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突出。(1分)
    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社会动荡不安。(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6分)
    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2分)
    作用:解决就业,扩大需求;稳定社会和完善设施。(4分)
    (3)奥巴马和美国历史上的伟大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上任时一样都面临非常严竣的形势,你认为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对奥巴马政府恢复经济的稳定与繁荣有何启示?(5分)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2分)扩大消费、投资和出口,拉动生产。(3分)
    28.(11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后,各大洲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19世纪50—60年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初,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成型。到今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它已变成包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真正的世界大市场。
    材料二 “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
    材料三 现代世界的经济现象
    海地人用泥土做饼充饥
    图9 图10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导致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三个重要史实。(3分)
    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3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4分)
    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分)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造成贫富悬殊,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2分)
    (3)材料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4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发达国家拥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重视科技,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分,围绕上述几点,意思相近即可,答到任意两点得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