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在传媒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传媒手段不会存在替代的过程。 8.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 A.数字化 B.多元化 C.网络化 D.日常化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结合材料内容,几种媒介相互具有彼此的特点,使文字、声音和图像通过多种媒介传播,即通讯手段具有多元化。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2: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1,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并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2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该题通过对近代报刊创办的原因、历程、特点及意义的考查,体现出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而推动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第(1)问从材料中整理出创办者、内容和原因的答案。第(2)问阅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变法图存”。关于特点,应紧扣关键词“120种”“北京”“上海”等地点和“促进了变法的实现”,综合分析得出答案。第(3)问应综合两则材料分析得出。 答案:(1)创办者: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附:课内答疑站 探究与思考(教材P61) 1.在现代社会,各种传媒各具特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促进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电视、互联网时效性强、直观生动,而报纸杂志则更方便携带,随时阅读。可见各种传媒是互相依存。 2.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