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公转 (绕太阳)自西向东365日6时 9分10秒59′/时 30㎞/秒地轴相对于黄道倾斜 成66°34′夹角 教学设计方案二 〖导入新课〗 1. 观察式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北京天文馆中的傅科摆》景观图,探究傅科摆是如何证明地球自转运动的。 2. 提问式导入:①为什么在地球上看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 ②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 ③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④为什么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昼长夜短? 〖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 1.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说明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提问:学生表述地球自转方向。 3.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地球仪的转动情况。 4. 提问: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分别是什么方向? 〖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 1.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 2. 演示:任意转动地球仪。 3. 提问:地球自转了几周?(学生回答不出来) 4. 讲解:确定地球自转周期必须选取参照物,参照物就是恒星和太阳,分别为恒星日和太阳日。 5. 板图:《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 6. 启发:恒星并不是恒定不动的,而是在高速运动的。为什么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出恒星在运动?(学生回答距离遥远)那么试想一下,如果人们处在恒星的位置回首望地球,能否看到地球在运动?(学生回答不能)。 7. 讲解:恒星日是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所需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360°)。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所需时间是24小时。由于日地距离较地球和恒星的距离近的多,又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所以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360°59ˊ,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 〖地球自转速度的教学〗 1. 读图:《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2. 计算: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360°÷24小时 = 15°/小时)。 3. 观察: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变化规律。 4. 讲解: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而线速度则由于各纬线圈周长不同出现差异,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线速度为零。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周期的教学〗 1. 讲述:开普勒三定律。 2. 读图:《地球公转的轨道》 3. 讲解:地球的绕日运动,称为地球的公转。其方向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也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发生变化,出现了近日点和远日点,公转速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4. 读表:《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 5. 讲解:地球公转在每年一月初到达近日点,此时,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达到最大;每年七月初到达远日点,此时,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达到最小。 6. 讲解: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同时,太阳也在运动,因此,以太阳作为参照物时地球公转的周期(回归年),要比以恒星作为参照物时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要短,前者为365日5时48分46秒,后者为365日6时9分10秒。 7. 板书: 方向:自西向东 轨道: 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的教学〗 1. 演示: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 2. 读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3. 讲解: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加的结果。 4. 板书:黄赤交角:23°26ˊ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的教学〗 1. 读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 讲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ˊ(北回归线);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纬23°26ˊ(南回归线)。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板书: 探究活动 拍摄北极星空照片: ⑴准备器材:带有B门的照相机,三脚架,快门线,普通黑白胶卷。 ⑵活动步骤:支好相机(将镜头光心对准北极星),装上快门线,将快门速度设定为B门,开启快门曝光,按0.5小时、1小时、1.5小时、2小时曝光时间分别拍摄,经冲洗放大获得四张北极星空照片,分析照片结果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运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