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示:(1)启发同学们进行口头表达,培养思维和交际能力。 (2)启发同学们进行讨论或辩论。如,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可以开阔视野,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课堂练习: 在一次评选20世纪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的活动中,鲁迅的《呐喊》、曹禺的《雷雨》、雷锋的《雷锋日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榜上有名。由此可以看出( ) A.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 B.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曹禺、雷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因此,答案应该选B。A项说法不恰当,C、D项不符合题意。 (二)、增强精神力量 ◇课堂探究:(1)你知道《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吗? (2)你怎样理解列宁和毛泽东的上述言谈? ◇探究提示:(1)①《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战士、诗人欧仁·鲍狄埃于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写的,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号召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起来为真理而斗争的壮丽篇章。但是,这首诗整整经过16个年头,才出现在由朋友集资出版的鲍狄埃的《革命诗歌集》中。第二年,工人业余音乐家狄盖特用了3天时间为它谱曲。《国际歌》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词。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战士们不屈的气节;中段旋律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雄壮而嘹亮的气氛中结束。 ②1935年,中国大地上乌云翻滚。在四年以前的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一举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日军又于1933年侵占了我热河省,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我国华北的土地,为大规模侵略中国铺平了道路。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的剑拔弩张,步步紧逼;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屈膝妥协,步步退让。而千百万劳苦大众发出怒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田汉这时正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由于敌人的疯狂搜捕,他只好搬到上海的法租界居住。当时,音乐界有一些人,竟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滥写靡靡之音,以什么《妹妹我爱你》《桃花江》《毛毛雨》一类歌曲,腐蚀人民的革命意志;有一些人专门写与现实斗争无关的所谓"艺术歌曲"来粉饰太平。虽然也有人写了一些救亡歌曲,但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些歌曲只能在小范围唱唱,无法流行。针对这种情形,田汉同志想要写一些能唤起民众、鼓舞人民革命斗志的歌曲。 恰在这时,上海一家影业公司在拍影片《风云儿女》。这是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剧本着重描写了从东北流亡到上海的两个男青年的遭遇。一个男青年投身抗日斗争,英勇牺牲了;一个男青年虽一度沉沦,但在穷苦女朋友的帮助以及男友牺牲精神的激励下,终于翻然猛醒,走上抗战前线。 这部影片的故事梗概原是田汉所写,他按照电影情节的设计,为影片主人公、诗人辛白华创作的长诗《万里长城》,拟写了最后一节诗稿,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后来它被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就是这样在敌人的刀丛中,以满腔的激情写就了这战斗的诗篇。曲作者聂耳的处境与田汉一样,也正面临着反动派的威胁和迫害。聂耳当时在上海另一家电影制作公司--华联公司搞音乐。而他已得到敌人即将逮捕他的警告。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决定要聂耳出国暂避,他本人也考虑可趁此机会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以求在音乐上得以深造,同时,他抓紧出国前短暂的时间,尽力多做一些工作。《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这个时候作曲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