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 C.只有通过实践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D.只有实践才具有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性 10、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由个人的理性思维水平决定的 B.个人价值的大小不包括个人向社会的索取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个人价值的大小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关,而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无关 11、在某市一次公务员录用面试中,有这样一道题:在看到“~~~”这个图示后,你想到了什么?甲说:“这是水的波浪。”乙说:“这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丙说:“这是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丁说:“这是地理中的等温线。”上述四种说法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A.乙、丙、丁 B.乙、丙 C.甲、乙、丙、丁 D.甲、丁 1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B、人不能创造规律、消灭规律,但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D、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的 13、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加息、审计风暴、油价、电荒、循环经济等成为2004年中国的“热词”,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B、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发展 C、社会存在的变化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4.在以下关于价值观的论述中,哪个是错误的 A.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B.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价值观并非人人都有 D.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15.理想有不同的层次,在一个人的全部理想中居核心地位的是 A、社会理想 B、生活理想 C、道德理想 D、职业理想 16、我国科学家曾提出,中国南海海底可能有巨大的“可燃冰”带,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2004年7月,中德两国的科学家在一项科学考察活动中获得重大发现:中国南海的确存在天然气水合物。上述事例充分体现了 A.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消极被动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认识总是自然地向前发展的 17、最新研究表明,约50%的癌症与饮食因素有关,三分之一的癌症是人们“吃”出来的。对于癌症等疾病,人们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还缺乏十分有效的根治方法。这一事实说明 ①客观规律防碍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③只要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就能获得理性认识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把生产力看作是推动社会历史最终决定性力量的基础上,认为科学技术是“一般生产力”。随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深刻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从“一般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这里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