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二历史课堂达标: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http://www.newdu.com 2020-05-07 新东方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高考网汇集整理《高二历史课堂达标: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堂达标】
    1.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中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A.思想观念         B.政治制度
    C.军事技术 D.文化教育
    解析:选A。由时间“一战期间”,刊物内容反映作者“求变”,可断定这份刊物是《新青年》,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作者所主张的“求变”主要针对思想观念。
    2.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他认为,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
    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
    C.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选D。蔡元培在北大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在当时思想界复古逆流盛行的情况下发展,起到使新思想得以在北大传播的作用。
    3.“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这首诗反映出(  )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 信息的解读和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掌握,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从“1917年”“新青年”这些字眼中可断定,①②③④表述均正确。
    4.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了(  )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解析:选C。本题以新情境、新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关键信息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选项A只 是“学在西洋”的反映;选项B只与“妻在东洋”有关;选项D只与“官在北洋”有关,都不是材抖信息的全面反映,均排除。从该学者的经历可判断是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政策相关的,故选项C正确。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2: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1)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2的出处和时间提示判断两段言论出自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材料本身提供的是作者的新认识,回答两位作者提出这种新认识的原因需要回顾平时所学知识。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知识。第(3)问注意两者关系要概括指明,同时说明时要有根有据——材料中作者观点。
    答案:(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 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一份杂志强调要“去遗传的科举思想,进于现世的科学思想;去主观的武断思想,进于客观的怀疑思想”。这份杂志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洋务运动中 B.戊戌变法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去科举……进科学”等信息,可知D项符合题意。
    2.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 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
    B.胡适的《文 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解析:选B。《新青年》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先排除A、D两项,再排除C项。
    3.“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 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言之有物”“讲求文法”可知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故选B。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