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整体解读第一至七段,赏绿。作者用浓墨抒写了对青藤的喜爱之情。因欢喜窗前的这一片绿影,“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定了高广不过一丈而且地面潮湿的小房间;因为有一绺青藤为伴,于是孤独的“我”“并不感到孤独”,陌生的“我”有了绿叶与之“对语”,可以“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天天看着它“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忘记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象征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绿色,滋润了一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一部分写“囚绿”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八至十一段,囚绿。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作者要囚住这绿色,拿绿色来装饰自己简陋的房间,装饰自己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自己作无声的歌唱。他从案前的枝条中发现了“生的欢喜”,这一绺青藤成了他的“绿友”。他爱绿至极,即使他了解自己的爱抚和善意,使他的“绿友”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但仍固执地要“囚系住它”。而被幽囚的常春藤“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哪怕枝叶病损,仍执著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这些描写,使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青藤形象跃然纸上。这一部分继续为下文张本蓄势。 第十二、十三段,放绿。这一部分的“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精彩的一笔,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现出文章的主题。在这里,那一绺青藤仿佛获得了灵性,它那顽强抗争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执著,使作者从中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第十四段,思绿。在遥远的南方,作者思念着他的圆窗和他的“绿友”,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