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殖的类型 1.无性生殖 (1)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包括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和营养生殖。 (2)在无性生殖中,新个体是母体直接产生的,所含遗传物质与母体相同,基本保持母体的一切性状。无性生殖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组织培养,其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大致过程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体的植物器官或组织的一部分切下来,放在适宜的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形成愈伤组织,再进一步分化,形成完整植株。组织培养的优点是取材少,培养周期较短,繁殖率高,便于自动化管理。 2.有性生殖 (1)被子植物的花粉是在雄蕊的花药中形成的,里面含有两个精子。一朵花的子房里生有一至数枚枚胚珠,胚珠的里面是胚囊,含有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核。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这种受精方式叫双受精。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将来发育成胚乳。胚是新个体的幼体。由亲本产生有性细胞(也叫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2)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 ,对于生物的 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减数分裂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1.减数分裂的概念 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 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精子的形成过程 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精原细胞(变形)→初级精母细胞(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次级精母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精细胞(变形)→精子。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3.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哺乳动物的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卵原细胞(复制长大)→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相等分裂)→ 极体→2个极体 次极卵母细胞(细胞质不相等分裂)→卵细胞(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4.受精作用 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其实质是两者的细胞核融合。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生物的个体发育 1.个体发育的概念 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就叫个体发育,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大致分为胚胎发育、胚乳的发育等阶段。 2.种子的形成和萌发 子叶 胚珠 受精卵(有丝分裂一次)→ 顶细胞→球状胚体→ 胚芽 胚轴 胚 基细胞→胚柄 胚根 种子 受精极核(多次分裂)→游离的胚乳核(形成细胞壁)→胚乳细胞→胚乳(单子叶植物保留,双子叶植物被子叶吸收) 珠被→种皮 3.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对于一年生或两年生植物,长出生殖器官后,营养生长就逐渐减慢,甚至停止,对于多年生植物每年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仍然发育,逐年长大。 4.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前者指受精卵发育成幼体,后者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出生以后,发育成性成熟的个体。 5.胚胎发育 (1)蛙的受精卵(卵裂四次)→卵裂(继续分裂)→囊胚(具有囊胚腔)→ 两个腔 外胚层 原肠胚 三个胚层 中胚层 →分化成组织器官 内胚层 (2)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形成羊膜,里面充满液体,叫羊水,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增强了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 6.胚后发育 蛙等两栖类的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具有明显差异,这类动物在胚后发育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要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是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这种胚后发育叫变态发育;爬行类等动物的幼体与成体差别较小,胚后发育主要指身体的长大和生殖器官的逐渐成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