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芦苇 周一航(江苏省盐城市高级实验中学高二) 草木各有其心性。心性最温柔敦厚者,要数芦苇。 芦苇和老家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春来了。芦芽悄悄钻出湿漉漉的地面,嫩绿嫩绿的。阳光下,鲜亮的芦苇充满劲头。 暮春时节,密密的苇叶里藏着小鸟的窝,窝用草、用树叶编织,巧妙地绑扎在芦苇秆上。 “五月五,过端午,粽叶青,糯米香。”这粽叶用的就是芦苇的叶子。站在池塘边,抬眼望,一簇簇、一片片芦苇,向着远处缓缓铺开。偶尔有不知名的水鸟在静谧的芦苇丛中穿行,抹出道道涟漪。小青蛙已经学会蹲坐在水莲叶子上哼唱了,窝里的小小鸟已经能绕着芦苇窜来窜去了。 还有龙虾!懒懒的,抱着水下的芦苇茎。我穿着凉鞋,卷起裤脚去抓龙虾。哪知倏的一下,龙虾倒着弹射开去。爸爸哈哈大笑,在我耳边说:“想不想钓龙虾啊,一脚盆又大又红的大龙虾?”“想,想,想,我要钓龙虾。” 怎么钓龙虾?嘿,有学问,要找水深芦苇茂密处,要用有荤腥味的鸡肠、鸭肠或者肉皮做饵,用线拴在粗壮的芦苇秆上。饵放进水中,龙虾闻到荤腥就咬,这时候就慢慢提起,在接近出水的那一刻,用长竿子的兜网从水下面抄住后路,当贪吃的龙虾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又来倒着弹射的绝招了,哈,一下子弹射到我的兜网里啦! 爸爸在芦苇丛里采摘些野生的红萝卜缨子、新鲜的薄荷叶片、石蒜,把它们洗干净,把柴火大灶的火烧旺,在大铁锅里放少许小榨豆油、香葱、小蒜、朝天椒,还有奶奶包在芦苇叶中21天做出来的大酱,把剪去头盖的龙虾滋溜溜下锅,水汽带着油粒四处飞,香味四散。 深秋,芦苇黄了。黄色的秆,黄色的叶子,微风吹过,发出一阵阵响声,犹如在演奏。站在坝上眺望,一顶顶洁白、轻盈的芦花随风而起,漫天飞舞,白茫茫的一片。我小心地摘几朵芦花,插在粗瓷瓦罐里,延续芦花的美。 冬天,芦苇叶子枯了,只有细细的苇秆在风中摇曳。乡里人就靠芦苇把冬天过得暖和,过出滋味来。爷爷奶奶在年轻时就用芦苇编制苇席、铺炕、盖房。芦苇可用来编织各种席、筐、篮、手提包以及炊具、渔具等,并且可打成箔,刮编为宫灯、四扇屏、大屏风等;还有人用芦苇的茎制造乐器——芦笛。爷爷脚冷,爸爸就从镇上买来用芦花编织成的“毛窝子”,我抢着穿,乍穿上去有些刺脚,过了一会,“毛窝子”里就生出了的暖气,脚暖了全身就不冷,怪不得爷爷说他穿不惯城里人的皮鞋。 老家的芦苇,从叶到根都滋养人。老家的芦苇,温暖着我们的心。即使远行千里,总会时时眷念,从爷爷到我父亲,到今天的我,从未断绝过。 一塘芦苇,一生乡情。 (指导老师:蔡金春) 【点评】 家乡有特色的景物,往往铭刻着对家乡的记忆,萦绕着散不去的浓浓亲情。本文写家乡的芦苇,以其一个生长周期展开铺叙,围绕“老家的芦苇,和老家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一主题,展示了芦苇的多种功能,表现出它与人们的密切关系,文末进一步归结出“一生乡情”。大量生活细节的描述,增添了乡土味和亲切感。本文荣获初赛一等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