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鹧鸪天·博山寺作①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②,岂其御③,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④,山鸟山花好弟兄。 [注]①该词作于作者40来岁遭谗落职之时。②语出《世记新话·品藻》,表达坚守自我的志向。③语出杨雄《法 言·问神》,表达不依附权贵之意。④语出《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 1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词的一项是( )。(2分) A.激情昂扬 B.平淡闲逸 C.激愤深沉 D.幽默风趣 13.本词富于议论,也借助精选意象来表达思想情感:全词四句中哪一句最能体观这一特点,请结合具 体意象赏析。(3分) 14.词这种体裁,一般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本词却另辟蹊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 答案: (三)(8分) 12.(2分) C(2分) 13.(3分)“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一句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松”“竹”意象,既是“岁寒三友”也是花中“四君子”,表达在逆境中坚持高尚品德的君子形象。而“山”“鸟”隐逸者的意象,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也表达了作者的积愤之情,具体的意象把抽象的思想表达得更加具体感人。 评分说明:所选句子及最高得分,第1句2分,第2句0分,第三句1分,第4句3分 14.(3分)答案示例:本词不同于一般的写景抒情,而主要是记叙议论。上阕先总说厌弃官场、决意归隐,随后立足无所追求的养生之道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下阕则写不愿改变本性、不愿依附权贵最终走向归耕,只能与花鸟松竹为友的人生行动;上下阕相照应,由人生态度到人生的具体行动,传达出作者表面超然而内心激愤积怨之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