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题2分 共60分) 1.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2.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文化搭台,政策引导,经济唱戏”。这句话反映了: A.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B.文化决定经济和政治 C.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D.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3.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 钙” ,就会得“软骨病”。这一观点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A.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B.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C.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D.文化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4.“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温暖世间真情。”这朗朗上口的公益广告语使人们的言行悄然发生了可喜变化。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A.深远持久的特点 B.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C.潜移默化的特点 D.鲜明民族性的特点 5.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 ②乡音无改 ③卧薪尝胆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6.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现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的主要原因是:) A.大众传媒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 B.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C.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 D.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7.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启示我们在与世界文化交流、借鉴中要: A.尊重文化多样性 B.重视文化继承性 C.理解文化发展性 D.懂得文化先进性 8.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将这一古老的 民间艺术纳入校教育。这表明: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木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9.“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10.中国成语所承载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和厚重,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值得大加推广的。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成语大会》在传统竞赛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独特多元的创新构思,充分展现了中国成语独有的语境之美,引发了观众对成语的热议以及全社会对国学文化的思考。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保证 ②文化创新应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成语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16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就是要在确保文化遗产安全和保护前提下,使得文化遗产的作用和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这利于: ①丰富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③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 ④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2016年是中日甲午战争122周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思想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这表明: A.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实践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 B.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 C.社会制度的变迁能够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前进动力 13.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声,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古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若对古琴的文化价值加以描述,你认为表述最准确的一组关键词是: A.大众文化、文化丰富性、文化交流与保护 B.先进文化、文化多元性、文化传播与开发 C.传统文化、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与发展 D.区域文化、文化民族性、文化批判与继承 14.16世纪意大利生产的一件青花瓷壶,壶柄类似中国瓷的器型,纹饰颇似中国的缠枝莲,而细部又表现出欧洲纹饰的特点。有专家评价说,这是“由进口中国青花瓷而得到的灵感”。由此可见: 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④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假如你看到了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要求你写一篇观后感,需要确定一组体现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各组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A.相互借鉴 加强融合 维护文化安全 B.和平相处 文化渗透 提升文化软实力 C.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弘扬传统文化 D.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 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16.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说明各种文明之间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会存在“文明冲突”。下列与这一思想相同的是: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D.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17.“上善若水”语出《老子》,“同舟共济”语出《孙子•九地》。2016年,以“上善若水、同舟共济”为主题的APEC文艺演出,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智慧,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热情和中国力量。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 ①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展现出广泛包容性 ②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其具体内容能因时而变 ③需依据时代需要重新解读,从而推动时代发展 ④其合理内核具有普遍意义,富有极强的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在2017年央视“中国谜语大会”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猜灯谜来实现。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2008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我们正通过多种形式弘扬包括谜语在内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谜语等传统文化: ①能够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增强文化自信 ②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营造环境氛围 ③要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体现时代进步要求 ④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发展共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2017年春节,绍兴社戏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这是一场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也是一次唤起人们乡愁记忆的深刻体验。绍兴社戏在央视播出: ①丰富了广大电视观众的精神生活 ②展现了传统文化能够唤醒人们的乡愁 ③有利于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④增强了海内外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归属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16年8月27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在“长沙简帛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文化遗产、文物包括考古成果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让它“活”起来,把古人的知识、文化、智慧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中。这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文化交流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音乐家赵季平在乐坛耕耘五十多年,创作出交响乐《和平颂》、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和影视剧歌曲《红高粱》《大宅门》等经典之作,他认为一部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的就是生活。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②音乐的发展取决于音乐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④创新是音乐创作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于2017年4月14—18日在潍坊举行,期间举办陶瓷陶艺艺术名家精品展。在中国,陶瓷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包容性 D.推陈出新 23.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这说明: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是中华文化特有的 ④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4.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该诗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③不要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④摒弃传统文化对文化创新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5.“卷珠帘,倚高阁,兢筹交错,浮生若梦……”歌曲《卷珠帘》旋律婉转悠扬,歌词诗意缠绵,有着浓浓的中国古风,在央视《中国好歌曲》一炮走红,并成功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该歌曲的成功缘于它: ①民族特色鲜明,能够激发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②创新艺术形式,保障了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巧借大众传媒,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商业价值 ④文化底蕴深厚,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我国许多诗词格言的内涵与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下列诗词格言中,能体现出爱国主义传统的是: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岁月中的锤炼和升华,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精神都蕴涵着: A.爱好和平、艰苦奋斗的内涵 B.勤劳勇敢、依靠群众的内涵 C.以爱好和平为核心,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涵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内涵 28.腐朽文化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下列选项中属于腐朽文化的是: ①封建迷信活动 ②殖民文化 ③黄赌毒文化 ④大吃大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9.“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要求文艺工作者创造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具有中国魅力、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作品。文艺创作要走出梦幻,走出杜撰,走出三俗。根据这一要求,文化生产应当: ①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提高作者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③提倡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④适当限制不同风格题材作品的创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0.近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系列漫画在网络上走红,由此衍生的“翻船体”也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网络用语。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商家开始肆无忌惮地将“友谊的小船”嫁接在自己广告中,两只分坐在木船两边的胖企鹅也被彻底玩坏了。这充分说明: A.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必须根除 D.文化市场越活跃越需要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小组赛两胜三负,仅以小组第四身份晋级八强。1/4决赛,中国队3-2逆转巴西,半决赛3-1力克荷兰,决赛3-1逆转塞尔维亚,时隔12年第三次获得奥运冠军,再登荣誉巅峰。 在四分之一决赛面对实力强过自己的巴西女排时,女排主教练郎平这样对队员们说:“放开打,咬他一口是一口,不能让她轻易赢得比赛。虽然我水平可能比你低,但不能让你随便欺负,上去就得打起百倍的精神。”像老虎一样,咬牙死磕,一分一分往上顶,一步一步朝前挪,绝不后退一步,就是凭着这股顽强拼搏的精神,中国女排“啃掉”了这个强大的对手。 1/4决赛,中国队3-2逆转巴西之后,新华社记者撰写评论《又见女排魂》,高度赞扬女排精神。郎平则提醒大家:“不要因为胜利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科学训练。”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新时期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和弘扬女排精神。(9分) 32.在2016年“国际博物馆日”的海报设计中,国际博协强调文化景观的多元性。海报设计所突出的不同花色拼接,是人们日常生活和遗产的部分形态,也是文化景观的组成方式。该海报传达了多元融合的理念,展现了源于自然与文化结合的丰富文化景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分析国际博协的海报设计理念。(6分) 33.材料《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以及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融合,加上国际化的运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庭、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观众热捧的原因。(8分) 34.近年来,山东省某市为加强廉政建设,重点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二是立足于反腐倡廉实践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着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六个一”工程:充实完善一批儒家崇廉尚勤思想基地廉政景观,配合动漫公司等完成一部儒家勤廉题材的廉政动漫影片,建成一批“廉洁道德讲堂”……努力形成“看有景、听有声、读有文”的廉政文化建设新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说明该市是如何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9分) 35.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发文要求对大中小学教材进行修改,将“八年抗战”改为改为“14年的零抗战”。这一修改能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前后贯通的整体,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流砥柱的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和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育是国之本,历史教育也是中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修改教材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对历史的看法都会起到有益作用。这一修改能强化国家意识,让历史在年轻人心中扎根,使之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澎湃动力。 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在中小学教材中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的合理性。(8分) 参考答案: 1~5 CAACD 6~10 DABCB 11~15 DCCCD 16~20 DDCBD 21~25 BACAC 26~30 CDDAD 31.(9分)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学习女排精神,有利于促进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也可以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回答)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学习女排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女排精神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2.(6分)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国际博协强调海报设计从人们日常生活和遗产的部分形态展现文化景观的多样性体现了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国际博协强调文化景观的多元性,海报传达了多元融合的理念体现了这一点。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该海报传达了多元融合的理念,展现了源于自然与文化结合的丰富文化景观体现了这一点。(6分) 33.(8分)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舌尖上的中国》受到热捧的原因之一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舌尖上的中国》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③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舌尖上的中国》对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舌尖上的中国》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风格的有机融合。 34.(9分,只要回答出其中3个要点,分析恰当即可得9分)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该市立足于反腐倡廉实践的新要求,探索出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3分)②文化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该市充实完善一批儒家崇廉尚勤思想基地廉政观,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3分)③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动漫影片的拍摄,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3分)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成一批“廉政道德讲堂”,发挥了教育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3分)⑤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动漫影片的拍摄,发挥了大众传媒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3分) 35.(8分)(1)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牢记历史,使之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2)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每个要点4分,理论观点需回答出至少三层意思。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