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粉笔探究 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的关系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在高一课本中就有一节讲到,并且列举了著名的比萨斜塔“物体落地”实验。如果照本宣科,固然学生不难理解,但却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学习:一截粉笔,一张纸片,其中粉笔比纸片重。教师从同一高度处同时释放粉笔和纸片,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发现粉笔先落地,粉笔比纸片下落快。这种现象引发了学生争论,是否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空气阻力对纸片下落影响较大?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探讨减少空气阻力的种种方案,如改变纸片的形状,把它捏成团,再让粉笔与纸团从同一高处同时释放等。结果发现粉笔和纸片几乎是同时落地,从而印证了教材上的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 二、用粉笔体验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格外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体验不仅是认知启动的前提,而且还是认知过程的深化。因为只有感触深刻、内化于心的东西,学生才会更加真切地理解它。 如高二物理教材中的动量定理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一味地予以讲解阐释或者进行逻辑推演,有些学生可能似懂非懂,甚至坠入五里雾中。 如果将一支粉笔竖放在桌边的一张纸条上,让学生尝试将纸条抽出来,而粉笔不动。抽之前提出问题:是快抽还是慢拉呢?你们猜猜哪种方式的效果更好? 很快,学生中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他们分别予以操作。结果发现需快抽纸条。经过讨论学生得出:慢抽和快抽纸条,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可认为相同。慢抽时粉笔受到的摩擦力作用时间长,物块的动量变化大;快抽纸条时粉笔受到的摩擦力作用时间短,物块的动量变化小,物块几乎不动。通过体会,学生亲手验证了动量定理,加深了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三、用粉笔演示 演示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演示,可以触发学生的感知觉器官,集中注意,引起他们对演示事物的仔细观察,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粉笔在黑板上写字,能留下字迹,就是因为粉笔分子和黑板的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所以可以说明不同分子间的引力作用。在被弯曲的竹片上放一粉笔头,竹片将粉笔头弹出,转化为粉笔头动能的是竹片的弹性势能,所以可以用于高一弹性势能概念的引入教学。从高处静止释放粉笔,粉笔落地而折断,导致其折断的能量来自高处的重力势能,从而可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 四、用粉笔灰做实验 用粉笔势必会留下粉笔灰。不要小视这些不起眼的“垃圾”,如果将之作为物理实验的材料,则可以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别效巢。 教师板书后,可以根据课堂情况与教学需要做这样一个“小实验”:请几位同学擦黑板,其余学生观察他们的操作方式。然后讨论:因为给粉笔灰的初速度方向不同,粉笔灰的运动轨迹区别很大。如果左右横擦,粉笔灰呈平抛运动;来回斜擦,粉笔灰呈斜抛运动;上下来回擦,粉笔灰呈上抛和下抛运动。结果均导致粉笔灰四处飞扬,危害健康。那么,能不能找出一个最佳方案?既可以减轻擦拭时的力量支付,又可以降低粉笔灰的扬尘。经过多次尝试,同学们发现:如果每次都让黑板擦自上而下竖直运动,不仅省力,袖不粘灰,而且粉笔灰呈竖直下抛运动,扬尘显著减少。 这个“小实验”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了擦黑板时弄脏衣服、扬尘乱飞、危害健康的难题,体现了新课标知识服务于生活的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