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提起小论文就头疼?全方位解读高考历史小论文答题套路

http://www.newdu.com 2019-09-25 三好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很多同学都说不会写历史小论文,答题时总是感觉无从下手,得不来分数,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高考历史小论文答题套路,2020年的高考生抓紧来看吧!
    
    解题概述: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
    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
    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
    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2---3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
    01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从材料陈述看
    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
    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
    注意:
    (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
    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
    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
    历史人物评价:
    (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
    (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3)一分为二和看主流相结合。
    历史事件或现象评价:
    (1)根据要求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
    (2)需要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等,看评价角度。
    02解题步骤
    第一步:完整的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①提炼观点,弄清几个问题:
    评论的客观对象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
    有几个观点?
    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注意:
    ①如果设问是:论证材料中某某的某某观点,只能同意。
    ②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而不是按照你的初衷去表态。
    第二步:陈述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判断表态
    1、材料只有一种观点怎么表态
    ①同意或正确
    ②不同意或错误,陈述你的观点
    ③辩证看待:既有合理一面也有不合理一面
    (做题慢的同学尽量避免这种答法,因为时间紧急,论证费时,不利于得分,做题快的同学可以尝试,挑战满分
    2、材料有多种观点(出现概率大)
    ①同意其中一种。
    ②材料观点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材料中的多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你自己的观点最好是综合多种观点。)
    注意:
    1)不要答不同意其中的一种,因为你不同意其中一种,有两种可能:
    A.与材料另一种观点不谋而合,还不如直接同意另一种;
    B.材料的观点你都不同意,那你为啥不直接说出你的观点呢,用②这种方式呢?
    2)如果设问是这样的:“你同意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而不是“评析材料中……观点”。
    原则上可以另立自己的观点了,但标准答案里没有设计材料以外观点的答案,所以只能由阅卷老师酌情给分,而酌情给分往往不会给太高。
    第三步:对观点进行论证
    得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同学想挑战高分满分,把重心放到小结上,或者想综合多种观点从更深的层面看问题,而忽视了论证过程,论证不充分,最终得分不高。12分为满分,论证过程有9分。
    要求:多角度、史论结合
    1、多角度
    观察你论证的观点本身有几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2、史论结合
    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
    3论证要严密,不要前后矛盾
    误区:认为多角度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因为我们平时做题用得最多的角度,所以不论青红皂白见题就用。(思维的发散性)
    第四步:小结——理论升华
    大多数高中生都达不到分类法的第五个层次,而且此环节的分值不高(2~3分),不要把重心耗费在此环节上(按自己的能力,水到渠成)
    有哪些方法:
    跳出你同意的这个论点,运用辩证思维(矛盾主次方面)、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作者的立场等,对所有论点进行评价。
    跳出此论点所涉及的具体国家、时间、问题,放到整个全人类历史上看问题。
    小结:
    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
    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
    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
    第一段:观点表述;
    第二段:论证;
    第三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
    03答题要求
    1、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
    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
    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论点准确,读懂材料,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这些(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论点,要注意两点:
    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
    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2、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结构完整,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
    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
    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
    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
    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3、逻辑要一致,语言要专业。
    逻辑一致,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4、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
    论证角度的多少与得分多少成正比。
    角度多样,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
    层次分明,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成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
    5、卷面要工整,字数不能少。
    书写要认真、规范、美观、整洁,不可潦草,不可写得太小,更不可乱涂乱画。
    字数不能少,一般以200字以上为宜,字太少,容易导致论证不充分
    真题演练
    一.(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首先,仔细研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领悟命题意图或试题立意。此题主要考查必修3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与必修1欧美民主代议制之间的关系,突出考查了历史主干知识。
    本题命题意图分析:当今,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关键。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基于这一点,2015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1试题考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突出科技创新;
    2016年全国Ⅰ卷历史第41试题“制度构想与实践”,突出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其次,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材料论述了卢梭社会契约论思想,其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因此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实践。
    最后,调动所学知识对所拟的观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比如,选择路易十六的波旁王朝如何违背民意,使得其在1789年大革命中被推翻?为何法国人民要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时也要指出卢梭反对英国式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答案】
    论题一:“三权分立”学说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得到实践,同时也有所发展。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制约权力的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不过,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主张由国王行使行政权。而美国根据自身建立共和制国家的目标,不设君主,将行政权交付总统,且三者独立平等。
    可见,制度构想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对构想亦有所发展。
    论题二:“人民主权”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
    论证: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其中“人民主权”说作为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且树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不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拥有被选举权的人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使得符合年龄的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主权在民”的构想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得到了加强。
    论题三: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制度。
    阐述:政治构想是建立政治制度的指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正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确立直来的,其中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构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了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政党制度等。
    但不同的国家在同样的政治构想下却有不同的政治实践。如美国独立前没有经过封建社会,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独立后经过探索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法国封建保守势力较强,经过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系列斗争,最终第三共和国确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政体。
    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统一并建立起代议制,因而其制度实践中体现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点,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制度构想为理论上的探讨,要转化为政治实践还需与国情结合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二、(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解析】
    第一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主题词。依据材料玄奘西行“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归纳概括,提炼出其中心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步,结合具体史实,史论结合进行论述。
    根据观点选取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注意题目要求为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之外的其他相关史实进行论述。第三步,补充关键词,务必补充与主题切合的自己相对熟悉的主题词,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运用相关史实对所提炼得观点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答案】
    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内容来源网络,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阅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