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立增,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副秘书长。曾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等荣誉称号。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师,教育部“领航工程”成员。国家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河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浙江师范大学、河北北方学院硕士生导师。先后有200多篇论文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教育期刊发表;出版《尤立增讲语文》《高中经典篇目同课异构与点评》《尤立增与学情核心教学》等学术专著。 探究命题语境 强化情境写作: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评析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语境探究】 有些人对探究高考作文的社会背景、命题意图、命题导向等“命题语境”颇不以为意,这是认识上的严重偏差。之所以要关注“命题语境”,原因有二:一是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作文一项重要的选拔指标就是人的素养——关注时代发展、关注国家命运,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发展有机结合;二是高考作文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是最能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命题形式。因此,探究“命题语境”直接关涉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直接关涉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高考作文备考的策略。 那么,2019年全国卷作文试题的“命题语境”有哪些呢? 一曰“立德树人” 近年来,高考作文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导向未曾动摇。2017年卷作文试题引导学生站在民族自信的高度正确审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审视民族发展趋势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成果,以饱含感情色彩和理性思辨的笔触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彰显正视存在问题、坚持发展复兴的民族自信心。2018年卷以“18岁青年与时代发展”为立意核心,要求考生将自己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重大历史任务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增强考生的荣誉感,激发考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而2019年卷作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箴言、警句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阐释作为总领”,引导青少年学生对材料所反应的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以期在全国青少年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 二曰“时代印记” 前些年的高考作文往往回避热点,是为了防宿构,防套作,防猜题押宝。但从2015年起,一种新的命题形式“任务驱动型作文”横空出世,这种形式的题目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因此,高考作文不回避热点问题,甚至倾向于热点问题命题,以体现“时代印记”“时代精神”,体现与时代的共振,成为了一种正常操作。如2017年卷涉及了一带一路、广场舞、共享单车、美丽乡村、高铁、移动支付等与社会热点有关的“中国关键词”;2018年卷涉及改革开放标语、绿色经济标语、雄安新区标语。这些命题材料富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体现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变革,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而2019年卷作文的“时代印记”有两点:第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从顶层设计层面强调了“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更是这个作文题目命题的“时代印记”和“政治语境”!第二点,针砭现实中青年人好逸恶劳、鄙视劳动、懒于劳动的不良意识与陋习,这也是考题富有现实意义与务实精神的“时代印记”。 三曰“理性思辨”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思想深度在逐渐加大,如强调材料关涉要素的“内在联系”,注重对思辨能力的考查等。如2018年卷提示考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就是在强调作文立意要立足于“青年与时代”的关系。又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二战’期间,英美军方幸存飞机弹痕分析”,涉及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而2019年卷作文材料既着眼于劳动思想的历史溯源,也关注问题的现实呈现;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一些对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这些都包含了“过去与现在”的逻辑思辨;材料中的“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的言论,包含了“学习和劳动”关系基本判断;“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既包含了“当下与未来”的关系,也包含了“科技发展与人生奋斗”的辩证关系。“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包含了“自我与他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文材料解读】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因此,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这两句话正面说明了劳动的意义,强调了“热爱劳动”是我们优秀传统。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语出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意思是百姓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有所匮乏。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旨在鼓励劳动者要勤劳,只要肯吃苦,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一句是对引用语句的解说,将“勤”解读为“劳动”,紧扣材料的核心话题;用了两个比喻句,突出了“劳动”与“财富”“幸福”的关系。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语出《诗·大雅·抑》,“夙兴夜寐,洒埽庭内,维民之章。”孔颖达解释为“侵早而起,晚夜而寐,洒扫室庭之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是对上一句的总结与阐发,将“热爱劳动”界定为民族优秀传统,并强调其传承至今。若将思维发散,就会发现古典文学中的许多诗文可以作为“民族优秀传统”的注脚。(亦可作为素材巧妙运用于作文中)。如《诗经·七月》是一首极古老的农事诗,也是对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的赞美;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及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舒适;《朱子家训》则是直接说明“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 2.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这段材料从“言”和“行”两个角度列举了“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表现,旨在与前面两句话构成对比——过去与现在对待劳动态度的对比。而“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则暗示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直接指出问题。“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这是真实的社会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存在?”“责任在家长、学校还是学生自身?”“学习和劳动是怎样的关系?”“学习和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霸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 “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对这样的论调,我们可以质疑——“人工智能是代替人类劳动还是为了更有效地劳动?”“人工智能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吗?” “劳动这么苦,这么累,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这是青少年存在的一种普遍认识。我们不妨追问——“劳动苦吗,累吗?”“家长苦过累过,就不愿让孩子吃苦受累吗?”“花钱让别人替自己劳动是否缺少对劳动者的基本尊重呢?” 如果说,上面的三句话是劳动意识和观念的偏差,那么,“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就是行动上的表现——歧视劳动者,不珍视他人的劳动成果…… 对作文材料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解读,就是能从作文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入手,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实质性的东西。在揭示本质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或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才能做到立意的“深刻”。 【任务指令解读】 “任务驱动型”作文受到广泛好评,因为这种命题形式是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命题者提供“任务驱动”,也就是发出“写作指令”,考生需要在“任务指令”的范围内完成写作任务。明确“任务”,也就是确定写作的方向,这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分析今年高考作文中“任务指令”,我们重点明确内容任务、思维任务、对象任务和文体任务四项“指令”。 1.内容任务 包括材料的背景意义、问题的对立性、情感的导向性。读懂材料,这是最基本的任务,不必赘述;问题的对立性,主要针对所给材料所涉及的对立性的问题;感情的导向性,就是考生对材料所关涉内容的基本的价值判断。 “请结合材料内容”,就要读懂材料,这是写好作文前提,前文已分析,不再赘述。“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则明确了情感导向,是倡议,是呼吁,也是对错误认识及行为的纠偏。“热爱劳动”,就要明确劳动创造了财富,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一个人的劳动态度、习惯、能力,以及对劳动的认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意识,对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一切的理解,对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认识程度,往往是检验这个人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有效标准。“从我做起”意味着文章必须“有我”,写真感受、真体验、真性情、真思考! 2. 思维任务 包括争议的焦点、思考权衡等,关注的核心就是考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对考生辩证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品质的考查。 “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是材料,认识和思考的内容是材料所反映出的问题——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传承“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最光荣,劳动的人最美;抵制歧视劳动者的行为;对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说“不”等等,均属于“认识和思考”范畴。“并提出希望与建议”,显然是围绕“怎么办”做文章,并契合“演讲稿”的特点。 3.对象任务 主要指材料和“任务指令”中涉及的人或事。 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是对待劳动的的错误言行,作文要紧扣材料。而“任务指令”中的“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强调的是写作的对象感。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我”向本校同学,文章中要有演讲人的对象感;二是“本校同学”,很显然是“我”的同龄人,且包含了“本校同学”的特定身份选择得体的语言策略的问题;三是思考为什么是“复兴中学”?是否暗合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否包含着“伟大复兴是我们的梦想,实现梦想,唯有劳动”的立意? 4.文体任务 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常规文体的选择,如议论说理,记叙抒情;二是任务指令中有关的特殊文体——演讲稿。 “写一篇演讲稿”就要符合演讲稿的内容、语言和格式要求。演讲内容要来自作文材料,要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见解精辟深刻,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可多用修辞,还要考虑用词的口语性特点。 关于“写作要求”中的“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均属常规要求。 【写作角度和立意】 “意”是文章的灵魂、中心。高考作文立意,就是根据作文材料、任务指令及写作要求,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考场作文,文章只要切题,符合题意要求,得分就不会太低;一篇文章,即使洋洋洒洒数千言,妙笔生花,辞藻秀美,情真意切,但只要偏题了,也只能得分偏低。那么今年的作文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呢? 1.由事思理 要想选择最佳立意,就要学会透过事物表面,深入看到事物实质,要善于捕捉,善于思考分析,从中提炼出闪光的东西。文章有没有闪光的思想,其意义与价值就大不一样。 作文材料中的“事”是什么?主体是青少年“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表现,包含的“理”是什么?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可以写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劳动是个人幸福的依凭,是国家民族进步的源泉,劳动砥砺德行、升华境界、创造价值。 2.由果思因 一事为因,引发结果,果又为因,因又生果,如此相生相连,以至于无穷。当作文材料呈现事情的结果,要想寻求最佳的立意角度,可以采用“由果思因”的办法。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青少年“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现象?可以“谁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为立意角度,从家庭、学校、社会错误的教育取向等几方面深入剖析,也可以“失去了劳动教育,我们将失去未来” 为立意角度,从劳动教育被家庭软化,被学校弱化,被社会淡化中任选一点纵深挖掘,以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3.由难思解 作文材料包含种种“问题”——困难、障碍、疑团、令人不满的现象等等。从思考“怎么办”入手,条分缕析阐明自己的主张,也是确定深刻立意的有效办法。 如文章的论题是劳动的意义,就可以拟定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四个分论点逐层展开论述;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为立意角度,就可围绕“劳动教育”的合理性、意义、方式、途径几个角度论证。 立意要做到新颖、深刻,就需要根据材料和任务指令,选择自己感受最深之点,再根据现实需要确定写作重点,真正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感悟为基础,以现实需要为原则,形成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思想,融入自己的情感,采用自己的表达套路。符合实际的便是深刻的,有个性的,便是新颖的。 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目为高中作文教学带来三方面的启示: 1.广泛积累新鲜的素材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往往表现宏大主题,高三作文教学需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按专题建立自己的储备库,丰富积累,充实语料。如人民日报社论、领袖讲话等。 2.鼓励学生作文中要“有我” 今年全国八套作文甫出,网络上便是一阵阵欢呼,比如押中高考作文题目之类的信息比比皆是。但这恰恰引人担忧,看似俗常的题目真的能写好吗?我认为高三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放在“如何准确地表达自我”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我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并能化大为小表现创新立意。 3.要加强情景化写作训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包含了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演讲稿等特定的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因此,高三作文强化“情境性”写作十分必要。 来源:张垣教育 图文:尤立增(文字和图片归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