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最后一个多月,是复习备考冲刺的黄金时间,如何在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提升各科成绩?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资深语文学科老师,为高考生们送上一份备考攻略,希望能帮到高考生! ![]() 2019年语文高考大纲对命题思想的表述变化值得关注,大纲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为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 2019年考纲特别强调了“思想道德素质”。当然,语文考试并不能考查出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而是主要考查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水平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命题人通过情境设置与命题要求,希望选拔出对国家发展、社会变革与时代话题有广泛关注、深度思考,并且能够清晰表达的学生。 这一思想在过去两年高考语文试题当中已有体现。比如2017年全国一卷论述类文本谈气候、正义,2018年全国一卷对谈中国传统的“照着讲”和“接着讲”;2017年全国一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和2018年全国一卷作文题“世纪同龄人在2035年写给18岁少年的信”,都在命题情境或命题要求上对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水平有较高要求。 2019年考纲将“文化素质”要求变成了“科学文化素质”要求。考查文化素质本是语文考查题中应有之义,此处加入“科学”,意在不削弱语文人文性的前提下强调科学性。从2017年开始,高考对语文知识更加关注,不仅在考纲中明确了文体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考查要求,在命题中则直接考查了具体文本中的论证知识、叙事知识、古代文化知识。 可见,语文学科的科学素质主要体现在知识掌握与思辨要求上。今年考纲对命题思想的表述变化既是立德树人的明确要求,又是对过去几年命题改革的总结。广大高三教师和考生应该理解考纲这一变化的指向性,在备考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条建议: 一、梳理高中学过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和文体知识,并结合文本理解这些知识的运用特点。 二、梳理近几年社会关注的时代话题,理解这些话题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判断。 三、分析2017年和2018年全国六套试卷试题,理解其如何体现考纲命题思想并做相应模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