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实际上是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的。从文献和出土文物看,商周时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基于农耕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文化,当然要比狩猎采集时代的文化发达,也更为精细,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再加上农业社会有超过日 商周活动的地域在今河南、陕西一带,这里土地肥沃,适于耕种;但同时自然灾害频仍,接近北边和西边的游牧部落。中华文化的根基大致就是由这一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刺激而形成的。农业生产需要社会的稳定和氏族、家族与家庭的延续。农业的耕种和收获是以年计算的,只有稳定,才能春种秋收,才能不断提高耕作技术、提高产量,生活也才能逐渐富裕起来;只有延续,土地、工具的占有才能长久,技术的传承和提高才有保障。要稳定,就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合作;要延续,就要重视血缘的纯正,要分清正支与旁支,要保持以辈分为基础的等级制。既然时时可能发生自然灾害和外来兵灾,就要与水旱风雹、虫兽疾疫搏斗,要和入侵劫掠者拼杀,灾后还要艰苦奋斗以恢复家园。在应对种种自然界和人的挑战过程中,不但磨炼了人们自强自立的意志和能力,同时也使得对自然界的观察越来越细密,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学、医学等都有了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因而高度发达。这样,中华文化就种下了吃苦耐劳、聪明睿智、自立自强、知难而进、崇和反战、宽容豁达、重视伦理、忠孝仁义等基因。 中华文化形成之后,表层、中层和底层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体系。这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内在原因。任何文化,表层是最易发生变化的。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的物质条件关系十分密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一经变革,人们的衣食住行就要跟着变化。中层变化的速度仅次于表层,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交融的加深,礼仪、风俗、艺术、宗教、法律、制度等也必须相应地演变。表层与中层文化的每一次演变,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惟有底层 (选自许嘉璐《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原文化基于农耕生活产生,远远优越于其他文化,因而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渊源。 B. 商周活动的地域特点磨炼了人们的意志和能力,形成了中华文化复杂的基因特点。 C. 中原文化在扩散的过程中不对外输出,同时还吸取各种不同文化,最终演变壮大。 D. 随着时代变迁,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交融逐步加深,中华文化必将发生根本改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中华文化根源于以商周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这是全文立论分析的前提。 B. 对商周文化产生所受的自然和社会状况的影响,文章从稳定和延续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C. 文章先分析了中华文化的渊源,接着从地域特点分析了其特征,最后表明其稳定性。 D. 文章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中华文化的过去和未来提出了独到见解,很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农业发展远超同时期其他地区,中华文化未必起源于此。 B. 如果表层和中层不断发生演变,底层文化也会动摇,可见表层和中层对底层有反作用。 C. 中华文化重视伦理,提倡忠孝仁义,可见其强调血缘纯正和以辈分为基础的等级制。 D. 如果一个地区社会稳定,氏族、家族与家庭延续正常,那么文化就会得到飞速发展。 【答案】1. B 【解析】 1. 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优越”表述不当,“发达”不等于“优越”。C项,“不对外输出”理解不当,原文是“不是单向地输出”。D项,“必将发生根本改变”无中生有。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表明其稳定性”分析不当,文章最后谈到了中华文化不断变化的特点和极强的适应性。 3. 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文化就会得到飞速发展”理解不当,从原文来看,这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并不一定促进文化飞速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