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此乃一绝妙的境界,花影扶苏,淡云拂地,月光绰绰。而苏轼的《水龙吟》也具此类风韵:“……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朦朦胧胧,迷离忧愁,自有独特的美感。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十讲) 1.下列有关“中国含蓄美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苏轼的《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等所描绘出的朦胧迷离的景象,就具有含蓄美的特征。 B.在作者看来,曲径通幽、雾敛寒江与雾里看花构成了中国含蓄美的三种形式,其中“雾里看花”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同中有异,不过西方的朦胧美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C.曲径通幽以婉转委曲为表现形式,雾敛寒江重在从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雾里看花借助迷离恍惚而产生独特的美感,三者在表达朦胧的美感上异曲同工。 D.苏州园林建造中,在有限的实景基础上,建造者从“浮翠阁”“远香堂”这样的园景命名等角度使之具有虚意,这样就在园林的虚意构思中使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 2.下列理解或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中,谢榛、董其昌、恽南田等人,均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但对绘画艺术美得理解上,他们眼中的含蓄美具有一致性:迷离微茫比清晰直露更具美感。 B.郭熙与韩拙均对绘画中“远”的画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由郭氏“三远”到韩氏“三远”的山水画法的转变,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 C.“二米”将山水的迷远之境推向了极致,如米友仁的《潇湘图卷》就体现“云山墨戏” 以迷离漫漶之景为形式特色的艺术特征,这种画风为董其昌等画家所推崇。 D.李思训的绘画以善画云雾飘渺之态见长,李成的绘画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被后世视为唐宋山水画看重迷远的例证,《历代名画记》与苏辙对他们的绘画成就的评价都很高。 3.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诗句描述的景象与选文中作者重点描述的审美观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答案: 1.B( B项“不过为西方的朦胧美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有误,对应的原文第二节中说“雾里看花,则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有着相似的内涵,但却略有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把原文中的“它”换为“西方的朦胧美”,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2.C( 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 谢榛谓作诗‘妙在含糊’,董其昌谓作画‘正如隔帘看花,意在远近之间’;恽南田曰“山水要迷离”……这些论述均意在说明,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可推知选项“但对绘画艺术美的理解上”错误。B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五段“故可说,韩式‘三远’突出了迷远的地位,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可以推知选项“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说法错误。D项“《历代名画记》与苏辙对他们的绘画成就的评价都很高”,“都很高”错。对应信息在文章第六段“如李思训善画云雾飘渺之态,《历代名画记》说他:‘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李成更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苏辙谓其:‘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 3.D(作者重点描述的审美观是“朦朦胧胧,迷离忧愁,自有独特的美感”“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唐宋山水画就有很多重迷远的例子”“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虚意构思使园林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可看出强调的是朦胧美,一种“迷远”之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