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9分)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故善日者王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王者敬日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D.{察其秋毫 若白垩之与黑漆 其人拜之以牛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2.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二)根本要求,完成第13题。(共5分) 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8.(3分)D 9.(3分)C 10. (3分)D 11. (4分) ①懿德轻得像鸿毛一样,人们很少能够举得动它。 ②不领取赎金,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 12.(6分) ①第一则: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②第一篇:积微:第二篇:察微/明察秋亳。理由:第一篇文章通过分析三种人“善日者”“善时者”“大荒者”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第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的区别是非常细微的,又通过管叔、蔡叔等历史事迹说明:只有做到明察秋毫才能在大事上不犯错。 13.(5分) 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 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 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 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