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六国论》) (二)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第二次。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经营:指金银珠宝等物。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六国论》最后一段,用笔精练,用语含蓄婉转,揭示问题明确尖锐,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 C.《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D.《阿房宫赋》节选运用了拟人、比喻与夸张等手法以及描写、铺排与议论等表达方式,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分)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分) 20.阅读文段,将文中画线句子用“/ ”断句。(3分)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选自《世说新语》) 答案: 三(26分 ,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6.B 17.C 18.D 19.(1) 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4分。采分点:“理”和“数”、“当”、“量”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 后人哀怜它却又不把它的灭亡作为借鉴,也使得后来的人再来爱怜后人。(3分。采分点:“哀”、“鉴”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0.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错一处,不扣分,错两处扣1分,对六处满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