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相 贾平凹 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②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剪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 ③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④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 ⑤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 ⑥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⑦你或许冷了不知道添衣,热了不知道减衣,但你却明明白白提醒自己:黄蛉的生存是要有一定的温度的。这黄蛉盒子你不装在贴身的衣兜里,担心热坏它,你又不肯装在大衣的外兜,害怕冻坏它,你花费了三个钟头,拙手拙脚地在大衣内侧缝了一个小口袋。夜里,一盏孤灯伴着你,画图纸,鉴定矿石,常常忘了吃饭,但你忘不了给黄蛉喂食,它只吃苹果,这苹果却同你的仪器、书籍一样重要,你是专意让人从内地带买来的。 ⑧现在,北斗星已经斜了,银河里风平浪静,你要睡下了,你便要将黄蛉盒子轻轻放在枕边,放在你的脖子下。你,听见了黄蛉的“蛐蛐”声,那是世界上最微弱的声音,也是最清脆的音乐,是金石之响,是心律之韵。你于是就入了梦里。 ⑨啊,你是梦见了你的妻子吗?梦见了你的儿子吗?在这深夜里,月光静泻,风儿没有起,狗儿没有咬,你的妻子打着灯笼正站在竹园边上,你的儿子,蹑手蹑脚进了竹园,竹叶上的露珠滑下来,落在他的头上,他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往竹丛里走。立即,无数的黑点溅满了他的全身,他快活地大叫,你的妻子跑来,用一只玻璃杯子,对着那白衣上的黑点一罩,黑点便弹进去,一只黄蛉就捉在土瓷罐里了。 ⑩他们捉了好多好多的黄蛉,母子围着土瓷罐,就听着那“蛐蛐”的生命之歌。 ⑾妻子说:“这歌子是唱给你爸爸的,这歌子在召唤着你的爸爸。” ⑿于是,在你的脖子下,在你的耳膜下,窸窸窣窣的声音叫得更响了,更清了,你听见了这爱情的召唤,这家庭的召唤。 ⒀第二天早上,你爬起来,背起帆布做成的偌大的地质包,你又去找金子了。你依稀还记得夜里的梦,说:“是的,我是要回去的,要回去就得加紧我的工作!”(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细致描写了精致的盒子与金黄色的黄蛉,暗示着主人公在粗糙的外表之下有着感性细腻的情感世界。 B.将帐蓬比作“一叶小舟”,既表现主人公在沙海中的孤独感,也巧妙地引出主人公对苏州妻儿的思念。 C.往昔与现在,苏州与沙漠,不同时空交错糅合,既使文笔变化灵动,也更好地表现情意之深挚、绵长。 D.全文讲述主人公为祖国的勘探事业而远离家人故事,目的是宣扬公而忘私、牺牲“小我”的奉献精神。 5.文中“黄蛉”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5分) 6.本文运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请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案: 4.D(D项“公而忘私”的表述明显有误。本文表现了主人公个人情感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的融合,主人公在个人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所冲突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事业不懈追求,同时又心存个人情感,不忘家人。再者,本文目的也不在于宣扬“牺牲小我”,而是在珍惜“小我”情感、重视家庭幸福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务于“大我”。) 5.①“黄蛉”是全文线索,文中人物的活动以黄蛉为中心展开;(2分)②“黄蛉”是相思之情的凝聚物,既寄托了主人公对妻儿的思念,也寄托了妻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3分)(说明:作为线索的作用2分,作为情感凝聚物的作用3分。) 6.①本文用第二人称指称主人公,仿佛与主人公就在同一场合;②拉近了双方的距离;③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④易于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4个点,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4分,答对3点给6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