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桂林的受难 巴金 在桂林我住在漓江的东岸。这是那位年长朋友的寄寓。我受到他的好心的款待。他使我住在这里不像一个客人。于是我渐渐地爱起这个小小的“家”来。我爱木板的小房间,我爱镂花的糊纸窗户,我爱生满青苔的天井,我爱后面那个可以做马厩的院子。我常常打开后门走出去,跨进菜园,只看见一片绿色,七星岩屏障似地立在前面。 我初到桂林时,这个城市还是十分完整的。傍晚我常常在那几条整齐的马路上散步。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警报,后来我听见了紧急警报。又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炸弹爆炸的声音。以后我看见大火。我亲眼看见桂林市区的房屋有一半变成了废墟。几条整齐马路的两旁大都剩下断壁颓垣。人在那些墙壁上绘着反对轰炸的图画,写着抵抗侵略的标语。 我带着一颗憎恨的心目击了桂林的每一次受难。我看见炸弹怎样毁坏房屋,我看见烧夷弹怎样发火,我看见风怎样助长火势使两三股浓烟合在一起。在月牙山上我看见半个天空的黑烟,火光笼罩了整个桂林城。黑烟中闪动着红光,红的风,红的巨舌。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大火从下午一直燃烧到深夜。连城门都落下来木柴似地在烧烧。城墙边不可计数的布匹烧透了,红亮亮地映在我的眼里像一束一束的草纸。 每次解除警报以后,我便跨过浮桥从水东门进城去看灾区。策一次在中山公园内拾到几块小的弹片;第二次去得晚了,是被炸后的第二天,我只看见一片焦土。自然还有几堵摇摇欲坠的断墙勉强立在瓦砾堆中。然而它们说不出被残害的经过来。在某一处我看见几辆烧毁了的汽车:红色的车皮大部分变成了黑黄色,而且凹下去,失掉了本来的形态。这些可怜的残废者在受够了侮辱以后,也不会发出一声诉冤的哀号。 第三次大轰炸发生在下午一点多钟。这是出人意外的事。以前发警报的时间总是在上午。警报发出,凄厉的汽笛声震惊了全市,市民狼狈逃难的情形,可想而知。我们仍旧等着听见紧急警报才出门。我们走进菜园,看见人们挑着行李、抱着包袱、背负小孩向七星岩那面张惶地跑去。我们刚走出菜园,打算从木桥到七星岩去。突然听见人们惊恐地叫起来,“飞机!”飞机!”一些人抛下担子往矮树丛中乱跑,一些人屏住呼吸伏在地上。我觉得奇怪。我仔细一听,果然有机声。但这不是轰炸机的声音。我仰头去看,一架飞机从后面飞来,掠过我们的头上,往七星岩那面飞走了。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骚动平息了。飞机声又响了。这次来的是轰炸机,而且不是我们的。人们散开来,躲在各处的树下。他们来不及走到山洞了。十八架飞机在空小盘旋一转,于是掷下一批炸弹,匆匆忙忙地飞走了。这次敌机来得快,也去得快。文昌门内起了大火。炸死了一些人,其中有一位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青年音乐家。 第四次的大轰炸应该是最厉害的一次了。在那天,我看见了一个城市的大火。火头七八处,从下午燃烧到深夜,也许还到第二天早晨。警报解除后,我有两个朋友,为了抢救自己的衣物,被包围在浓焰中,几乎迷了路烧死在火堆里。这一天风特别大,风把火头吹过马路。桂西路崇德书店的火便是从对面来的。那三个年轻的职员已经把书搬到了马路中间。但是风偏偏把火先吹到这批书上。最初做了燃料的还是搬出来的书。不过另一部分书搬到了较远的地方,便没有受到损害。 以后还有第五次、第六次的轰炸。……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从这个城市你们会想到其他许多中国的城市。它们全在受难。不过它们咬紧牙关在受难,它们是不会屈服的。在那些城市的面貌上我看不见一点阴影。在那些地方我过的并不是悲观绝望的日子。甚至在它们的受难中我还看见中国城市的欢笑,中国的城市是炸不怕的。我将来再告诉你们桂林的欢笑。 1939年1月中旬在桂林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题目高度概括了所写的主要内容,意蕴丰富,既可指在日寇侵略下桂林遭受到的疯狂轰炸,也可指包括作者在内的桂林民众受到的深重灾难。 B. “这些可怜的残废者在受够了侮辱以后,也不会发出一声诉冤的哀号”通过使用拟人手法,强烈而形象地表现了敌机的轰炸所带来的创痛之深。 C. 市民听到汽笛声就狼狈逃难的情形与“我们”等着听到紧急警报才出门形成对比,从中可看出市民遇到灾难时惊慌忙乱,无从应对,“我们”则心态成熟、临危不惧。 D. 文中写了四次大轰炸,每次写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并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动作、细节等描写,生动形象、具体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 5. 这篇散文的题目是“桂林的受难”,文章为什么要从自己寄住在桂林的相关情况写起?请简要分析。 6. 冰心曾评价巴金:“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请结合文章概括并分析文中寄寓着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 4. C 5. ①文章开篇写“我”初到桂林,寄寓在朋友处,交代了人物活动及相关背景,顺理成章地引出在桂林的所见所闻,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②初到桂林时城市完整无缺,以自己住处的舒适,感受到的美好与下文桂林受到战火摧残,遭到破坏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文章情感的抒发。③开头的介绍为下文写在敌人的轰炸中,“我”走出菜园与桂林万千民众一起离家逃亡七星岗避难等内容作了必要的铺垫。 6. ①对桂林深深的爱,对侵略者的仇恨。作者寓居桂林,觉得自己不像一个客人,享受着朴素、安定的幸福;日寇的轰炸毁了桂林的美好,使作者怀着一颗憎恨的心。②对灾区充满极大的关切,对受难者充满同情。作者不顾安危,每次轰炸后都要进城深入灾区,并用充满感染力的文字真实记录下遭难城区、民众的情形。③对战争前景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作者由桂林想到了其他城市,想到了当时的全中国,在受难中,作者看到的是欢笑,是坚持,是希望。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那个判断正误,此题A项考核标题的含义,其余选项考核艺术手法。其中C项,“‘我们’则心态成熟、临危不惧”分析错误,曲解文意,文章只是在如实描写人们在轰炸中的表现。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的能力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情节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此题通过文中的你句子“我爱木板的小房间,我爱镂花的糊纸窗户,我爱生满青苔的天井,我爱后面那个可以做马厩的院子”可知所写的内容是“初到桂林时城市完整无缺,自己住处的舒适,感受到的美好”,上文写“初到桂林,寄寓在朋友处”下文写“桂林受到战火摧残,遭到破坏”从结构的角度看承接上文,和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从读者的角度,角度感受“真实可信”;还可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表达对战争破坏美好生活的痛恨。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的探究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题目探究的重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探究的对象是“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要明确回答的内容是作者“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具体的表现,答题时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即可,如通过“作者不顾安危,每次轰炸后都要进城深入灾区,并用充满感染力的文字真实记录下遭难城区、民众的情形对灾区充满极大的关切,对受难者充满同情”等情节可以概括出“对灾区充满极大的关切,对受难者充满同情”即“爱人民”;通过“作者由桂林想到了其他城市,想到了当时的全中国,在受难中,作者看到的是欢笑,是坚持,是希望”等情节可以得到“对战争前景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即“一生追求光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