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鱼儿 陆颖墨 鱼儿还是胚胎的时候,娘做梦见着一条大鱼。第二天部队就来了人,说是一艘潜艇在海下让什么卡住,鱼儿爹就潜了下去。后来潜艇上来了,鱼儿爹再也没有上来。娘听罢吐血后没几天,鱼儿就提前一个月来到人世。 娘非要起了这个名。 那时他的亲爹本在休假,该下海的是战友小杨子,那几天他刚让女友蹬了,领导放心不下,鱼儿爹替他穿上了潜水服。半年后,小杨就成了鱼儿的后爸。 鱼儿的弱智是在他学语时发现的。娘让他喊小杨爸爸,他就喊,可看见其他穿海军服的也叫爸爸。娘和小杨的心里都不是滋味,耐心地教他该叫别人叔叔,可他看见小杨也叫叔叔。娘眼泪汪汪地同小杨商量,小杨说:就这样叫吧。从此,家里只有“叔叔”的叫声。 两年后待鱼儿的弟弟出世,就出现了麻烦,随着弟弟学会叫人,他脑中早已无影的“爸爸”二字,再一次出现。他又见人就乱叫了。一回,娘和小杨刚出门,见一帮孩子在草坪上围着逗他:鱼儿,叫我爸爸。娘气得发抖,冲过去举起胳膊犹豫半天,终于打了鱼儿一个响亮的耳光,拎着他耳朵拖到家。小杨夺过鱼儿抚着他脸,第一次冲她发了火:“你打他,他懂什么?要打打我!”鱼儿娘一愣,顺手扇了小杨一嘴巴。小杨倒让她打蒙了,也愣了愣,说:“你要是好受些你就再打吧,要不是我他爸也不会死,他也不会这样……”娘忽然像从大梦中醒来,扑到对方怀里,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尔后,夫妻俩抱着鱼儿默默流泪。 自此,不许弟弟当鱼儿面叫爸爸,偶有不慎弟弟叫出一两声,鱼儿竟不再学舌,反而害怕地颤着身子。 念了四年一年级后,鱼儿就不再学舌。先由弟弟领着玩,后来也能单独行动。虽说时有淘气的孩子欺负他,但“爸爸”二字再也没有叫过。如此下来十多年,鱼儿也有了一个高大的个子。 这天,和往日一样,鱼儿穿一套后爸的旧冬装在基地院里背着手闲逛。不同的是,后爸老杨到南方执行任务,棉帽没带走,他戴上了,上边还有一颗帽徽,走着走着和基地司令正好对面。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居然还对自己熟视无睹,很有些恼火,喝令:“你站住!” 鱼儿吓一跳,继而看见一张不大友好的面孔,马上撒腿就跑。将军带兵几十年,哪见过这么刺毛又胆大的兵,偏要较这个真,放弃了练就多年的首长步伐,拿出早晨练长跑的劲头,追了上去。这一跑一追,马上引得路上不少人驻足。不远处巡逻的几个卫兵闻风包抄过来,把鱼儿截住。 将军喘着气大怒:“哪个单位的?姓名?” 鱼儿惊魂未定,呆呆地看着将军,见这么多人围着他,竟觉得有些好玩,傻笑起来。 将军愈加气愤,要把鱼儿带走。这时,围观的人多了,自然有人认识鱼儿,忙说:“这是个呆子。” 将军一怔,看鱼儿的目光,果然有些独特。也就有些尴尬,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怎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太不像话了。” 鱼儿娘正好出来寻他,让哨兵领了过来。 将军见是个女的,又不是军人,忍了忍没有发作,但声音依旧严厉:“他爸爸呢?” 娘说:“他爸爸早就沉在海底了。” 将军一愣,问:“什么时候?” 娘指指鱼儿:“这孩子还没生……” 将军不再说话,似在想什么。 鱼儿看看母亲,再看看将军,冷不丁冲他叫了一声“爸爸”,也许是多少年不叫,幼儿学语那样,音不太准。 娘又气又恼,一把拉过鱼儿。 有个卫兵吼道:“瞎叫什么!”鱼儿赶紧躲到娘的身后。 将军喝住了卫兵,而后慢慢地走向娘儿俩,伸过手来,在鱼儿头上轻轻抚摸着、抚摸着。 娘说:“首长,实在对不起,他不懂事。” 将军轻叹一声,声音有些沙哑。他咽了几口唾沫,红着眼圈对鱼儿娘说:“我就是那个潜艇的艇长。”又抬起头,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众人说:“有时候,军人献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 他没有期待别人说什么,对鱼儿说:“孩子,我送你回家。” 娘没有做声,慢慢地跟在他俩的后边。有一点她弄不明白:那潜艇艇长她认识,在后来的一次海战中已经牺牲了。 莫非还活着?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鱼儿爹的牺牲,再补叙牺牲的缘由,这样安排结构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引人入胜。 B.鱼儿娘打了鱼儿和小杨后,感到懊悔和自责,就“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这情节表现了鱼儿娘对鱼儿爹牺牲的悲痛之情。 C.烈士遗孤鱼儿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他展开,由他串联起了小说的其他人物。 D.小说以对待抚养烈士遗孤为线索,曲折地勾勒出在和平年代里,战友之间、家庭之间、两代军人之间所要面对的使命和血肉相连的情感。 5.小说在塑造将军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分) 答: ▲ 6.小说结尾两段,有人认为应该删去。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并说出理由。(6分) 答: ▲ 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4.(3分)C.【解析】C项,小说的主人公是“军人群像”,不是鱼儿。 5.(5分)①管理严格。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很有些恼火。当知道是小孩,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不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②执着较真。将军看见军容不整的“士兵”撒腿跑了,非要较真,极速追了上去。③铁骨柔情。当得知这军容不整的“士兵”是烈士遗孤,将军表现出柔情的一面,喝住卫兵,抚摸鱼儿的头,爱抚着鱼儿。(答出1点1分,答出2点3分,答出3点5分。意思相近即可。) 6.(6分)示例一:我认为不应该删去。①这是前面情节将军说当时是鱼儿爹所救潜艇的艇长的自然延续和补充。②表现了军人的担当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③“莫非还活着?”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言尽而意未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作品意境变得更深邃。 示例二:我认为这两段应该删去。①前面的情节都已完整了,这两段给人多余的感觉,删去这两段情节更为集中完整。②这两段造成读者的困惑:这将军是不是艇长?艇长是不是在海战中牺牲了?③删去这两段更能真实地反应被救潜艇艇长就是将军本人,体现将军对母子两人的感激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合理。 (观点1分,理由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