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乙丑上问房》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4-29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资治通鉴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6分)
    (1)乙丑,上(唐太宗)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2)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遂不受。
    (3)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无过事,史官所述,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选自《资治通鉴》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理(   )      (2)史官所述,归尽善(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   )
    A.使糜烂浪费       B.使奢侈、受伤害        C.使浪费、受伤害      D.使损耗凋敝
    (2)陛下圣德在躬,无过事
    A.抬起      B.行为      C.全部      D.推荐
    1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置百官                  朕为心
    B.文帝勤于治              后来之戒
    C.谁敢不竭心力修职业      求服远之名
    D.异前世帝王              事无失
    1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19.文章第(3)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他这样做有何好处?(3分)
    20.根据文章(1)(2)段内容,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3分)
    答案:
    (四)16分
    15.(1)符合,合乎,切中(2)按照(依照、依循)义理/道义/道理(2分)
    16.(1)D  (2)B(2分)
    17. C(2分)
    18.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这就是隋朝到第二世就灭亡的原因。
    【扣分点:主意、愆违、主语转换补充“主上”、莫、所以、判断句】
    19. (3分)一是让史书保留了真实性;二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子孙做表率,真实理智面对自己的所为,不回避不矫饰。【一点2分,两点3分】
    20.(3分)第一则,唐太宗与隋文帝比较治国方略,可见他知人善任、奖罚分明、擅于治国的皇帝;第二则,通过他拒绝康国求内附,表现出唐太宗是一位能从百姓生活着眼决定外交事宜(关爱百姓),不要虚名的皇帝。(内容1分,人物形象2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