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下面是教育头条编辑给大家带来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记叙文考点概述/主要题型及答题方法。 ![]() 记叙文阅读主要题型及答题方法 一、(2018·北京)阅读《信天游》,完成18-21题。(共10分) 信天游 刘成章 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 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 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 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 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阅、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⑥1956年,我还是个高一学生。在延安举行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上,我见到了31岁的诗人贺敬之。之后不久,一首信天游形式的作品横空出世,那就是他的《回延安》。它让我爱不释手。诗中经典名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既有信天游的质朴语言和韵味,又充溢着李白一样的浪漫诗思。 ⑦我是一路苦恋着信天游走进中年时代的。不知不觉间,我收集购买的信天游和陕北民歌,以及与之相近的爬山歌、山西民歌的资料和书籍,无法尽数。把它们堆在一起,竟有十几斤重了。忽有一日,省上组织了个创作班子,拿着初步改端下的五首陕北革命民歌来到延安,一边修改一边征求意见。好像是一个上午吧,我们延安文工团创作组一行数人,被召去开会。经过初步改编的陕北民歌,如久埋土中的明珠出土、如重开的牡丹,闪耀在人们面前。为了新写一首中央红军初来陕北的歌子,我在带来的那堆书里翻找,找见了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两句:“山丹丹开花红满了山,中央来了大发展。”我好不高兴!天色入暮,我把它交给我团的老作曲家航海。不久之后,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信天游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与其他几首民歌一起,震响在全国的广播喇叭之中。 ⑧我自己当然也写过信天游歌曲。那一年,我以上下两句原生态的信天游为动机,与作曲家王建民合作,创作了一首完全是信天游味道的歌曲,里面每节都有“圪③梁粱”三字回旋萦绕,便名之为《圪梁梁》。我还与他合作过一首以信天游为基调的女声独唱《崖畔上酸枣红艳艳》。当陕北的山水间飘荡着这两首歌的时候,我整个身心便油然生出一种归属感。 ⑨大约在十多年之前,我曾忧心,那曾经像野草一样一个劲地往出钻的信天游歌手,在陕北这片可爱的黄土地上,怎么忽然间变得稀缺超来了!可幸好是我的感觉有些偏差。完全在不经意间,我终于发现信天游歌手就像春雨过后的山丹丹,开得好红好红,这山是,那山也是。更让我欣喜的是,那一年回延安,一下火车,便有小青年们一边出车站,一边放开嗓门,高唱着一声声的信天游。他们大概一看见宝塔山,嗓子就痒痒了。他们对着延安群山环抱着的空旷夜空,就像虎归深山鱼归海,便任情任性起来。 ⑩啊,陕北,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啊,我愿像这信天游一样地高高飞起,化作装饰你的夜空的月晕,绕着月亮转。 (有删改) 注:①[峁(mǎo)]我国西北地区称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②[犁铧(huá)]翻地的农具。③[圪]念gē。 1.阅读第①段,你想到的问题是什么?请把这个问题写出来,并结合这段的内容简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2分) 问题: 原因: 2.阅读第③-⑨段,将这部分文字中体现作者情感脉络的关键语句摘抄下来。(2分) 答: 3.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语句是如何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信天游特点的。(3分) 答: 4.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下面三个短语中选择一个填入文章结尾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甲】红圈圈【乙】一圈红【丙】圈圈红 考点解密 1.方法点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提问,找到关键词句。 解题思路: 本题可以抓住第①段中最重要的词语——“奇美浪漫”设问,因为这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词汇,后面行文都是按照这个内容展开的。(2分) 示例: 问题:为什么信天游是奇美浪漫的艺术品? 原因:文章第①段极度赞美了信天游,但是没有做任何具体介绍,作者对信天游充满赞美之词是为下文做铺垫,同时吸引读者兴趣,而这个兴趣点就是“奇美浪漫”,为什么信天游是奇美浪漫的艺术品?信天游的奇美浪漫体现在哪里?这些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 2.(1)怎么也忘不了。(2)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3)油然生出一种归属感。(4)让我欣喜。(2分) 3.解析:赏析题,句子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且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信天游的特点。 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写出了信天游传唱广泛的的特点;“声声都如云霞之辞”写出来信天游曲调优美的特点。 4.解析:根据语境和陕北方言的特点选择。 【丙】(3分。选甲得2分) 二、(2017·北京)阅读《与一珠蒲公英的默契》,完成14—16题。(共12分)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②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的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那是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的无言的默契。 考点解密 1.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4分) 答: 2.老师在田野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讲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4分) 答: 3.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4分) 问题: 说明: 1.方法指导:在文章找到重点句子划线,找到作者评价或抒情的句子。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整体感知题,也是典型的思路梳理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感知和主旨把握。第一问考查的是学生领会文章写作意图的能力,从第③段和第⑦段中可以筛选出作者的感悟。第二问要求学生概括作者感悟的形成过程。第③段中的感悟源自作者对蒲公英的仔细观察,第⑦段中的感悟源于老师当年的指导和对同学们后来的实际生活情况的观察和理解。 1.答案: 作者的感悟: ①默默挺立着朴实的身躯,不懈不怠固守一处绽放自己的价值; ②虽然平凡但是顽强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即使无人问津也努力完成人生历程,在奋斗的过程中持守心灵的宁静与和谐,心怀感恩和爱。 感悟的形成: ①在自家的庭院中,连续十年间蒲公英都会和自己特别有默契的相逢,而且是同一处,伴我晨昏; ②高中语文老师的和我们探讨理想人生。 2.方法指导:找到老师在田野上的讲话内容,前后语句,提炼出老师讲话的意图。 解题思路:首先,我们在文本第⑤段中找到了题干中的句子。其次,从上及下,找出文中能解释这句话的语句。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深思是在各自谈完远大理想,老师却提出大多数人只能成为普通人的观点,并且以田野上的植物为例生动剖析了这一观点之后提出的。这样对信息加以分层之后,便可以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属于原因分析类筛选概括题。考生在备考时,要注意提升审题意识、锁定答题区间意识、梳理概括意识,才能有效应对越来越精细化的信息筛选概括类习题。 2.答案: 要点:①同学们谈到自己的理想和前途,都是“志存高远”“栋梁之才”; ②老师说成为栋梁之才的人是极少数,大部分是庸常的普通人就像“遍地的蒲公英”; ③蒲公英普通但是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就像人一样,不管命运如何努力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让人生有意义; ④我们和老师之间不同的认识,让我们陷入思考。 3.方法指导:写法包括具体的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上的作用等。这些都可以放在问题中。 审题思路:根据题干的表述,我们从前三段的内容或者写法中选择一个角度切入,设计的问题其实就是转换成常见的对应内容或写法提问,帮助就是指出设计的问题对于理解文章的作用。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针对文章设计问题做出回答。这在2016、2017连续两年的中考中都出现过。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内容、结构、写法等都要有清晰的认知,并且要站在阅读鉴赏的角度来谈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考生在日常阅读时,要养成圈点勾画的批注习惯,学会从文中发现值得分析、鉴赏的重要内容。 3.答案:提问题: 示例一:对蒲公英绽放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帮助:让我能够感悟到蒲公英的品质,更好的理解文章 示例二:将蒲公英和其他的花进行对比有什么用意? 帮助:使蒲公英的品质精神更加突出 (三)(2016·北京)阅读《沙枣》完成18-20题(共11分) 沙枣 梁衡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来源:学。科。网]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①[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山园小梅》。意思是,清幽淡雅的梅香浮动在黄昏的月色下。 1.文章在描写沙枣时,多次写到沙枣的花香,请你简要说明作者对沙枣花香的认识过程。(4分) 答: 2.根据上下文,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3分) 【甲】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 【乙】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3.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也有可以讨论的地方。请你从最后三段中找出一处(字、词、句)值得讨论的地方,并写出你的讨论题。(4)分 讨论题来自: 1.方法点拨:本题属于概括题。找到文章所问的位置,理解分析,画出重点句子,进行概括。 解题思路:请你简要说明作者对沙枣花香的认识过程。问过程一般有3-4处,体现我对沙枣花香的认识。 ①大学毕业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在门前空地上吃饭,隐隐约约闻到花香,不解其因;②第二天傍晚去挑水,知道原来醉人的香味是从沙枣发出的,揭开疑惑;③参加县里学习班对花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④搬到县城中学,再次闻到沙枣的香,沙枣花香,一只漂在我心里。 方法点拨:本题属于选择过渡句。 解题思路:根据语境,前一段前半部分是写沙枣,后半段是写60岁的林业队长。下一段有写了沙枣。文章中心对象一直是沙枣,因此选乙。 乙 方法点拨:讨论题针对的是字、词、句,因此可以把它归为鉴赏类范畴。可以从词语的运用,修辞等手法进行赏析类的提问。 解题思路:可以问某个词语的妙处。赏析某句话的表达效果。赏析某个句子的修辞手法。 讨论题来自:文中“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面的标志。” 你的讨论题:“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面的标志”的表达效果;运用议论表达方式,强调了“沙枣”对河套平面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沙枣的赞颂。 (二)阅读《超级智能住宅》,完成18—20题。(共11分) 超级智能住宅 叶卡捷琳娜·奥迦涅香 住宅终于建成了。建造期间丈夫可操劳够了:一会这里有毛病,需要修改,一会儿那里有出了问题,需要设法解决……总之,没有片刻休息。好了,现在总算结束了,住宅竣工了,大功告成了。 住宅是丈夫为讨妻子欢心而建成的,因为妻子不爱收拾房间,而且觉得烹饪、洗涤特别麻烦,对于读服装设计的妻子来说,财务收支就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妻子对新住宅非常满意:清洁卫生,物品存放,三餐烹饪,衣服洗涤,财务收支……全由屋子包办,甚至当主任外出时,回信,接电话,迎来送往……也由屋子代办。 每天清晨,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泻进房间时,妻子会在睡梦中自然醒来。在她淋浴的时候,厨房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牛奶、红茶、咖啡等饮料应有尽有,烤麸面包、芝士蛋糕、水果沙拉等食品一应俱全。喝着香醇的咖啡,尝着酥软的面包,听着音乐播放器自动为她选择的曼妙音乐,妻子觉得早晨的时光无比美妙。早餐结束后,衣柜自动地为女主人选好了衣服,化妆台上自动推出名牌香水,妻子根本不用为服饰、化妆而发愁。 傍晚下班归来,不用掏钥匙,门顶上的智能识别仪会自动开门,客厅、餐厅等处的灯会自动亮起。花瓶里每天会有一只妻子喜欢的花朵自动开放,芬芳弥漫。晚餐是妻子最爱的普罗旺斯名菜,妻子在肖邦的钢琴声中呷着波尔多葡萄酒,工作一天后的疲惫感荡然无存。餐毕,她坐在书房里随意读书,书柜里比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还多。 妻子觉得这栋住宅棒极了! 可到第二个月月末,妻子的态度就全然变了。 “它不给我绿裙子,还说我只适合穿蓝色的!”她向丈夫告状。 丈夫决定先弄清楚事情的真想。 “听着,房子,你太放肆了!快打开衣柜,把那条绿裙子拿出来给太太。你听见了吗?”[来源:学#科#网Z#X#X#K] 房子没有回答,柜子也未见打开。 “唉,你为什么就不能穿蓝色的呢?”丈夫转向妻子。 “什么?就听从这么一堆钢筋混凝土的支配?穿什么都要由它来决定?不行,亲爱的,我是这里的主人。发号施令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你的房子。房子快把那条绿裙子拿来给我!” 房子拿出的仍是蓝裙子。僵局持续了一个小时,妻子什么地方也不想去了,只把自己闷闷不乐地锁在房间里。 过了一周,女主人又跟房子争执起来。而这一次,她照样讨了个没趣。 又过了一周,妻子忍不住要离家出走。临行前她向丈夫摊牌: “要么我留下,要么这鬼房子留下!” “它哪里又得罪你啦?”丈夫大吃一惊。 “我要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它想要我做的事;我要穿我想穿的衣服,而不是它想要我穿的衣服。总而言之,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 “亲爱的,它也是关心我们嘛。” “关心?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在任意摆布我们!” “但是……” “我已经说过,要么我留,要么它留!” “可我总不能把一幢好端端的房子毁掉吧?” “既然这样,那你就跟你好端端的房子过日子吧!在你心目中,它完全可以取代我。对此我已深信不疑!” 门“啪”的一声关上了。妻子毅然走了。 丈夫自我安慰着,傍晚她肯定就会回来的。可过了一天,又过了一天,直到第三天,妻子仍不见回来。 “房子,我要去找她!在我们回来之前,请做好一道她最爱吃的茄汁沙司,并摆好饭桌!” 他走到门跟前,可这一次门没有像往常那样自动打开。 “嗯?你怎么搞的?睡着啦?你这房子,快给我开门!” 门一动不动。他只好自己动手去推门,但门就是开不了。他干脆用肩头去撞,门依然不开。 “门呀,你怎么啦?我需要去找她呀!” “你不必去找她了,她只会给你增添麻烦。”房子心平气和地劝说。 “房子,我需要她。房子,我爱她!开门啊,快开!” 房子默不作声,门紧闭不动。 他试着去开窗子,窗框好像也被钉死。他想用椅子把玻璃砸碎,可是笨重的窗帘却有意缠住了他的手,并把他手里的椅子夺掉。 “放开我!”他大声呵斥着。 “你没什么理由要出去,”房子回答,“你不需要她。我会照料你,直到你老死。” “你说什么?想把我一辈子困在这里,一辈子?”他气冲冲地问。 “我会照料你的,你什么都不必操心。” “我不需要你来照料,放开我!” 沉默。 他挣脱窗帘,来到房子中央,在这里窗帘已够不到他。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到了打火机。他取出打火机,“嚓”一下把火打着,说道:“你现在不把门打开,我就把你烧掉!” “可你要知道,那样一来,我们将同归于尽。” “即便如此,我也要把你毁掉!房子,你听到了吗?” “还是把打火机关了吧。” “快开门,否则我要烧了!” “不开。” “我烧死你!” “你烧不了我的。” 这时从柜子里滚出了一个箱子······ ······ (有删改) 1.阅读小说,根据你对“超级智能住宅”的认识,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分别填入一个四字 词语。(2分) 当房子刚建成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体贴入微,当妻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①;当丈夫与房子矛盾激化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②。 2.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请你选择一处对话,简要分析在推动情 节发展中,这处对话所起的作用。(4分)[来源:学_科_网] 答:[来源:Z,xx,k.Com] 3.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 明理由。(5分) 小说主题: 你的问题: 你的理由: 方法点拨:本题属于概括题。找到文章所问的位置,理解分析,画出重点句子,进行概括。 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概括文章情节的行文思路题,结合题干,两处空白应该填写的是对房子行为的总结,而且需要按照房子主人的视角给出评价。 (2分)【答案】①固执任性②蛮横无理 方法点拨:找到文章所问的位置,理解分析,画出重点句子,结合中心和小说的情节走向进行思考。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并分析情节细节与全文关系的能力。学生需要首先明确全文情节,再在所有对话中找出暗示,影响情节走向的,进行分析。学生在阅读时,一边要看着‘眼前的’细节,一边要时刻思考整体的情节走向,思考作者安排这些细节是否独具匠心,又匠心何在。 (4分)【答案】选取对话:“亲爱的,它敢是关心我们嘛。” “关心?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任意摆布我们!” 此处对话作用: 此处对话体现了男主人设计的房子的初衷、房子最初对主人的态度,又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暗示了下文中房子会对主人做出的种种“造反行为”,最初为了照顾主人建造的房子,在只能简单僵化地理解“照顾”,却完全不理解主人的感情,分不清“主仆”的界限时,就会出现这种任意摆布主人的“行为”。此处是对言语中房子行为的良好诠释。 方法点拨:这是一道全新的题型,需要学生掌握全文情节和主题的同时,能够根据主题内容出题‘考别人’,这样不仅考察学生分析文章主旨的依据和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活学活用、学以至用的中考断趋势,今后的文学阅读,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对文章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仅靠熟记答题公式很可能无法满足未来北京中考语文的需要了。 解题思路:本题涉及科技与人类的碰撞,科技到底会对人类世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5分)【答案】小说主题;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 你的问题;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甚至是危险,面对科技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请结合生活详细阐述你的观点。 你的理由:本文主题人工智能毁灭人类,其实质在引发读者思考;原本为服务我们而发明的人工智能,为什么反而成为了人类的敌人?在我们发明高科技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它的危害以及控制危害的方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这是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此题在考察原文主题的同时,还需要将科幻回归现实生活,思考作者影射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小说表现生活的体裁特点,一举多得。 本次小说阅读中,后两道大题都需要考生从自己的角度分析出文章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越来越强调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性和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而非借助于以往考试经验答题,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将是未来中考阅读的新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