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文阅读在高中语文试卷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必考题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资深语文老师总结的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纲要求、出题范围、设置错误选项常用的六种方式和七类陷阱。 ![]() 《考纲》要求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能力等级为B级)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能力等级为C级)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即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五大知识点:词义(概念)理解、句意理解、文意理解、信息筛选、据文推断。 论述类阅读出题范围 1.社会科学类 指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章,如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方面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天文学、考古学、医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文章。 论述类阅读命题特点 试题稳定性 内容陌生性 文本规范性 设题整体性 答案唯一性 思路确切性 引领时代性 传播文化性 设置错误选项常用的 六种方式和九类陷阱 (一)六种方式 1.删:删减。删除句子成分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故意遗漏部分内容,或故意遗漏限制范围的状语。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文本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故意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二)七类陷阱 通过研读考纲和观察以往题型,可以发现,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题型基本稳定:三道选择题,四选一。其中选项有时候要求找错误的,有时要求选出正确的。如何解答此类试题,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简单的,因为有章法可循,技术的成分比较多,思想和艺术的成分比较少。 此类题最佳破解之策就是看清其常规常用的设误法。而常规常用的设误法,也就是以下几种。学的明白,在解题中花合理的时间,读透了材料,将无往而不利。 1、偷梁换柱 本来是这个意思,设题者却故意换成那个意思,也可以叫偷换概念、以假乱真、混水摸鱼、混淆是非、顾左右而言他等解法。如: 例1,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2016·全国卷Ⅰ第1题D项) 我们先看原文: “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将原文与选项比对一下,立即发现命题者偷换了概念,将“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偷换成了“内容的真实性”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不可替代。如此就可选出D项,为该选的不正确项。 ![]() 2、范围失当 任意缩小或者扩大范围,故意把部分当整体,或将整体当部分;或混淆数量多寡等,这也是常用的设误手段。如: 例2,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2016·全国卷Ⅰ第2题B项) 此项就犯了范围扩大化的错误。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 3、无中生有 原文根本没有的东西,命题者却说有,也是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法之一。如: 例3,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2016·全国卷Ⅰ第3题B项) 此项的错误是,原文已指出“《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不是向壁虚构的”,并未讲“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就是无中生有之设误法。看清其伎俩,解题不难也。 4、颠倒是非 把对的说成不对;或反之,把不对的说成对的。这就是颠倒是非。常以此手法设题。如: 例4,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2016·全国卷Ⅱ第3题B项) 该项“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的表述是合乎原文意旨的,“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与原文“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的表述相关,也可合理推出。但“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的推论与原文第4自然段“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的表述不符。从该句可知,现代小说并非不要虚构了,而是虚构的功能指向发生了变化,从故事之中挪到了故事之外。因此,该说法与原文不符,颠倒是非,是错误的。 ![]() 5、逻辑混乱 事物之间是有逻辑性的,不能违背。命题者常设置一些逻辑混乱项来测试考生。如: 例5,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2016·全国卷Ⅱ第1题B项) 此项中关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的相关信息,可见于原文第2自然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一句。该句阐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不大,都以经历见闻为主,其主要区别在于流传形式。因此,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流传形式”。该项引导出的两相比照部分,未着眼于“流传形式”,形成一个逻辑完整的表述:虽然前半句的“口耳相传”讲的是流传形式,但后半句的“游历见闻”,则没有继续从“流传形式”(如记录和阅读)的角度来讲。关于两者“本质差异”的表述,逻辑混乱,与原文不等值,是错误的。 ![]() 6、肯否失当 “肯否失当”,即肯定与否定失当的简称。把肯定的说成否定的,或者,把否定的说成肯定的。这跟颠倒是非有些类似。如: 例6,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2016·全国卷Ⅱ第2题C项) 此项开头说的“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与原文不符,看原文第4自然段相关语句,如“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等等,可以确证,现代小说的特点,恰恰是看重“如何讲故事”的。看重,是肯定;不看重,是否定。这就是肯定与否定失当。 ![]() 7、张冠李戴 混淆人物或事物,把这个人、这件事,说成是那个人、那件事。这就是张冠李戴。如: 例7,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2016·全国卷Ⅲ第1题C项) 根据原文,第2自然段说“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命题者的解说项认为,“疑古”的过错在于一并怀疑尧、舜、禹,而原文则认为,怀疑精神与态度有可取之处,“疑古”的过错在于没充分研究史料。把“没充分研究史料”说成“一并怀疑尧、舜、禹”,即把这件事,说成是那件事,张冠李戴也。 ![]() 8、说法绝对 很多命题者都非常喜欢用一些绝对化的概念来叙述选项、设计选项,什么“最佳”、“一定”、“完全”、“不能”、“第一”……这些都是绝对化词语,看到这些词时,一定要谨慎判断。如: 例8,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2016·全国卷Ⅲ第2题D项) 我们仔细看原文,原文最后1个自然段,第一句说“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这里明明是说“也能”,而解说项中的“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的“不能”说法绝对化而错误。 9、强加因果 原因结果颠倒,叫颠倒因果;或者把两者之间无因果,却强加因果关系,这就是强加因果。如: 例9,“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2016·全国卷Ⅲ第3题B项) 根据原文第1自然段“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可知,上面所说“之所以……是因为……”,是命题者强加的因果关系。 ![]() 总之,论说文本阅读题目的解答,首先要仔细读题,找出选项和原文的同义,进而看清命题者的设误项,而后就能准确无误地选出正确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