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曹操的教育思想

http://www.newdu.com 2018-12-03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曹操的教育思想
    马执斌
    近期,随着河南省安阳市西高穴曹操高陵当选“200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新一轮的“名实之争”再度升温。笔者是搞教育的,不懂考古,自然对“高陵”的真伪不敢置喙。却因此引发了探究曹操教育思想的兴趣。
    曹操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并不是教育家,那么,曹操的教育思想还有什么可以探究的吗?
    笔者以为,作为政治家,曹操深知教育的重要作用。所以,建安八年(203),他打败了豪强势力的代表袁绍集团,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就及时颁布《修学令》,指出:“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者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这表明曹操很注意运用教育手段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然而,当时国家尚未统一,诸侯频繁争战,曹操的主要精力不得不用于政治和军事,难得进一步顾及教育。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注引《吴历》说:“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攻濡须,孙权与之对垒。曹操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在紧张的战斗中,曹操还不忘教子成才,足见他对培养接班人的重视。
    曹操培养接班人确实有一套。他的长子曹昂早亡,次子曹丕、四子曹植都有文采,是建安文学的中坚,尤其是曹植,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曹植的《吁嗟篇》以转蓬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十一年而三徙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诗歌末尾四句:“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根荄连。”用不惜“糜灭”,愿与根连,反衬转蓬去根之苦,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流转无恒处”的不满,令读者惊心动容。前人评论说:“写转蓬飘荡,淋漓生动,笔墨飞舞,千秋绝调。”(《采菽堂古诗选》卷六)曹植诗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代表影响后世的“建安风骨”。曹操的三子曹彰“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建安二十三年(218),代郡乌丸叛乱。曹彰率兵北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不仅大破乌丸,而且让坐山观虎斗的鲜卑大人“请服”,北方悉平。
    在教子成才,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杰出的帝王都不成功,跟他们比,曹操可算相当成功。由此看来,我们可以从教子成才,培养接班人的角度,探究曹操的教育思想。
    曹操教子的材料不算多,又零碎,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现将探究所得归纳成条,贡献出来,供学者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一、坚信“德厚流光”的古训,择师重德行
    曹操的用人方针是“唯才是举”。他认为,有德行的人,未必有作为;有作为的人,未必有德行。他举陈平、苏秦为例,说:“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曹操自己用人,重才能,轻德行。他曾下《举贤勿拘品行令》,要求僚属推荐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即便不仁不孝,也不许遗漏。可是,曹操为诸子选择教师却重德行。
    建安十年(205)正月,曹操攻破南皮,杀袁谭,全部占领冀州,辟冀州名士崔琰为别驾从事。曹操对崔琰说:“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崔琰回答:“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兵甲,唯此为先,斯岂冀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史书记载:“太祖(曹操)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足见崔琰是一位敢于仗义执言的人。第二年,曹操征并州高平,留曹丕守邺,让崔琰当曹丕的师傅。崔琰尽职尽责,受到曹操的赏识,曹丕的敬重。
    建安十三年(208)六月,曹操任丞相,调崔琰任东曹椽。东曹椽是丞相府主管二千石以下官吏升降事宜的办事机构。椽,是办事机构的长官。曹操在《授崔琰东曹椽教》中说:“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意思是:“你有伯夷的操守,史鱼的耿直,贪心者因敬慕你而变得清廉,强壮者因尊崇你而更加奋勉,你这就可以做时代的表率。所以委派你去担任东曹椽这个职务。《谷梁传·僖公十五年》有“德厚者流光”的说法。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影响深远。”后人把它简化为成语”德厚流光“。从曹操《授崔琰东曹椽教》的内容看,他坚信“德厚流光”的古训,重视表率作用。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下《高选诸子椽属令》,说:“侯家吏,宜渊深法度如邢顒辈。”“高选”是严格选拔。“椽属”,是诸侯属吏的正、副长官,实际上是诸侯的师傅。令文意思是:“诸侯的属吏,应当选择深明法理,像邢顒那样的人。”《三国志·魏书·邢顒传》说:“邢顒,字子昂,河间鄚人也。……时人称之曰‘德行堂堂邢子昂’”。曹操让邢顒为平原侯家丞,让“名高德大“的北海名士邴原为曹丕五官府长史。长史是府内的总管。曹操指示儿子,要以师傅之礼待邴原。在《转邴原为五官府长史令》中,曹操写道:“子弱不才,惧其难正,贪欲相屈,以匡励之。虽云利贤,能不恧恧!”意思是:“我儿子懦弱无才,恐怕难走正道,我有个过分的想法,委屈你去匡正勉励他。这虽然处于我对你的信任和倚重,但不能不令我惭愧。”令文遣词用语的谦虚和诚恳,寄托着曹操对培养接班人的殷切期望。
    曹操择师重德行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鉴,如今高教界有抄袭论文的博导、学术造假的院长、提倡换妻的副教授;普教界有引导学生考试作弊的教师、校长乃至教育局长,还有大难降临,丢下学生,只顾自己逃命的教员。师资道德素质已经严重地影响着革命接班人的培养。
    二、倡导文武兼习,允许学有偏好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毛泽东词作《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名句。跃马扬鞭,登山观海,吟诗抒怀,在毛泽东笔下,东汉末年的曹操是一位文武兼备的英雄。这一形象具有真实性。
    曹操能文能武。他也要求诸子兼习文武。曹操曾令工匠打造五口宝刀,取“百炼利器,以辟不祥”之意,命名为“百辟刀”。曹操作《百辟刀令》,说:“往岁作百辟刀五枚,适成,先以一与五官将,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与次与之。”这个令文反映出曹操倡导文武兼习,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曹丕在《典论自序》中回忆:“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建安二十二年(217),刚过而立之年的曹丕被立为太子。这时的曹丕已像父亲一样,文才武艺俱佳。在当太子期间,他撰写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滥觞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擅长击剑,曾用甘蔗当剑,跟通晓五种兵器的奋威将军邓展比武,结果击败对手。曹操倡导兼习文武、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曹丕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曹操虽然倡导文武兼习,但允许学有偏好。《三国志·魏书·任城威王彰传》记载:“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柰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曹操得知三子曹彰立志为将以后,并没有再责备他弃文好武,而“大笑”,实际上是允许曹彰学有偏好。曹操对待四子曹植也是这样。曹植喜文而厌武。他在《与杨德祖书》中说:“仆少小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曹操赐他百辟刀一把,勉励其习武。曹植作《宝刀铭》,说:“造兹宝刀,既砻既砺。匪以尚武,予身是卫。”意思是:佩戴锋利的宝刀,并不意味着自己崇尚武功,只为防身自卫。对于曹植这种言行,曹操也没有训斥。允许学有偏好,按照现代教育理念说,就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允许良好的个性发展。曹操能够做到这点,难能可贵。
    曹操倡导文武兼习,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很有现实意义。笔者有位同事,他的孩子在一所有名气的中学。这所中学高级干部子女比较多,这位同事告诉我,学校组织学生去部队学军,这是多好的事情呀。一些孩子怕吃苦,不想去学军,有些家长托关系去医院给孩子开病假条。个别教师还把这条“经验”向另外的学生家长推荐。这些家长、教师只知道溺爱孩子,根本不理解习武学军对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作用。
    三、委以重任,在实践中培养、锻炼、选拔接班人
    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西征张鲁,十一月张鲁降,得汉中,十二月自汉中郡治所南郑还。随后,曹操发布《诸儿令》:“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虽儿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寿春面对孙权,汉中面对刘备,长安是西汉故都,当时都是重镇。令文意思是:“当今寿春、汉中、长安这三个重镇,先打算各派一个儿子去驻守治理。想选派慈善、孝顺不违背我命令的,也不知道用谁好。儿子们虽然小时候都被我疼爱,但长大后德才俱好的,我一定重用他。我说话算数,不但不对我的部下有偏私,就是对儿子们也不想有偏私。”《诸儿令》反映出曹操对儿子们敢于委以重任,在实践中培养、锻炼、选拔接班人的教育思想。
    曹操爱才,对才思敏捷的四子曹植非常宠爱,数次想立为太子。建安十六年(211)七月,曹操西征马超、韩遂,留曹丕守邺城,临行前没讲一句体贴勉励的话。这使曹丕倍感冷落凄凉。他作《感离赋》,序中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诸弟皆从,不胜思慕。”这“不胜思慕”四字含义被曹植察觉。曹植作《离思赋》,安慰兄长,“愿我君之自爱,为皇朝而宝己。”建安十九年(214)七月,曹操南征孙权,留曹植守邺城,行前下《戒子植》:“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曹操以自己青年时代的作为勉励曹植,在严格要求的背后,寄托着厚望。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个人的愿望为转移。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建安二十二年(217),曹植醉酒,开司马门私出,乘车驰御街至金门,犯禁。曹操震怒,下令说:“始者谓子建,儿子最可定大事。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不久,立曹丕为太子。
    曹丕没有辜负曹操。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远征汉中,留曹丕守邺城。西曹椽魏讽勾结长乐宫卫尉陈褘谋袭邺。曹丕得讯,当机立断,诛杀魏讽及其党羽,平息叛乱,保证了邺城安全,为曹操西征解除了后顾之忧。反观曹植,他并没有接受开司马门私出犯禁的教训。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以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想派他去救曹仁,让人去叫曹植,可曹植酩酊大醉,不能接受任务。两相对比,证明曹操委以重任,在实践中培养、锻炼、选拔接班人的教育思想是行之有效的。
    四、以身作则,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东汉以来奢侈糜费成风,为了矫正颓风,曹操主张节俭,反对奢侈。俭朴节约是曹操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难能可贵的是,曹操作为一位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能够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在他的带领下,僚属家族形成了俭朴节约的好风气。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说: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帏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曹操在《内戒令》中说:“吾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耳。”曹操有逆气病,时常要准备好水来浸头。用铜器盛水,时间久了泛臭气。于是用银制成小方器,可人们不理解,说曹操爱银制器物。曹操索性改用木制器。从这件小事看,为了提倡节俭,避免误导僚属家人,曹操简直到了谨小慎微的地步。
    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曹操对家人的要求非常严格,不许衣锦绣,不许用熏香,房室不洁,只能烧枫胶和蕙草。《世语》上说:曹操登台眺望,见曹植妻衣锦绣,违背制令,将她赶回娘家,赐死。这样的处置虽说太过分,却反映了曹操主张节俭,反对奢侈的决心。曹操的儿子赞王曹衮“尚约俭,教敕妃妾纺绩织纴,习为家人之事。”可见,曹操提倡节俭的教育卓有成效。
    “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时被无数史实证明的真理。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这条真理似乎淡忘了。从欧美传来的超前消费观念悄然兴起。不断有人鼓吹:“挣俩花仨”,“今天花明天的钱”。在欧美,超前消费的观念引发了让全世界震惊的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面前,人们不禁又想起了节俭的传家宝。
    总之,曹操的教育思想虽然不够系统,但是我们归纳出的几条很有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