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建国后两次解放农村生产力 乌鲁木齐市石运中学 刘柯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先后两次提到农村生产力解放的问题。一是在叙述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意义时说:“到1952年底,……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二是在叙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什么建国30年中我国农村生产力两次获得解放?怎样认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生产力“解放了又解放”的史实呢?本文就此问题做一些粗浅探讨。 中国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革命。农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其革命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得土地。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从1947年开始实行的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获得土地后生产积极性和政治觉悟大大提高,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战士主要来自农村,解放军的后勤供应主要靠农民。新中国建立后,农民也是国家建设的基本力量。然而不久之后,通过合作化运动,农民的土地又成了公有地。为什么不允许农民长期拥有土地呢?当时在理论上主要有三条理由:一是农民分到土地等生产资料后,由于生产条件和经营方式的差异,还会产生新的地主;二是合作化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有利于农田基础建设;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此外还有一点,就是为了工业建设。 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我党还未最后夺取城市之际,就已明确制定了建国以后的发展方向,即将中国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没有工业的新中国在西方敌对之下是难以生存的,民族也不可能彻底独立。要巩固政权,国家要进步就必须大力进行工业建设。进行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新中国的经济底子是“一穷二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建国后,虽然争取了苏联的经济援助,但仅靠苏联的援助还无法全面开展工业基础建没,因此国家需要通过高积累来筹集资金,加快农业发展,使农业不仅不能拖工业化的后腿,还要为工业建设做出贡献,于是就有了加快农村所有制改造的步骤,这是当时执政者认可的社会主义模式。另外,现代工业生产与以人力、畜力为主的农业生产在劳动效率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要缩小这一差距,也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或工农业并举,但其结果必然出现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又要造成国家财政上的压力。所以,要保证农民的利益,就意味着放慢甚至放弃工业建设,要加快工业建设就必须牺牲农民的利益。世界上任何国家在治理对社会整体秩序构成冲击的群体时,所采取的办法无非两种:将其限制在一个范围内活动,或是消除其特征,使之不能构成威胁。从理论上讲后一种办法更理想,但必须创造一些前提条件,比如消除城乡差距,这在我国一时难以做到,于是只好采取“禁锢”的办法。可以说,在建国初期,我国采取的即是这种办法,广大农民在崇高的理想、谆谆的教育和政策的实施下,通过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道路,放弃了对土地的自由经营,在贫困的土地和低水平的生活环境中被“禁锢”了30年之久,而这正是我国工业艰难起步和成长的30年。农民以几乎全部的劳动成果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过程也许是必须的。但是,农民被迫放弃土地自主权,为工业建设做出牺牲的同时,农村生产力又被重新束缚起来。长年的“禁锢”和毫无报酬的苦干,最终形成了农民对劳动的厌恶倾向,失去了生产积极性。 当改革春风在中国刮起时,多年的饥饿问题成为改革的起点,农村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农民成为改革最初始的推动者和参加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事实上又一次把土地的经营自主权交给了农民,党中央再三强调农民对土地的承包制50年不变,其目的在于密切生产资料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使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重新调动起来,农村生产力因此又一次得到了解放。但所不同的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彻底摆脱落后面貌探索了一条新路。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为农业尽快进入现代化轨道开辟了一条新路,而且缩小了城乡差距,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也起到了抑制作用,这是完全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经济的全面振兴,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其理论意义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就是邓小平做出的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