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炮战透视 湖北武汉市翠微路中学 贺春兰(430050) 金门,位于厦门东面,与大陆最近处仅231米,行政上曾隶属福建省。大陆解放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理所当然应被收复,但为什么至今仍留在台湾当局手里?当代中国,金门炮战进行过两次:第一次开始于1954年9月3日,持续了十几天;第二次开始于1958年8月23日,到1978年12月31日才结束。大陆对金门攻而不取,体现了战争不仅仅是战争,战争还是政治。 一、第一次金门炮战 为了用有限的军事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解放台湾的立场和决心,中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金门炮战。中国大陆解放后,美国决策机构曾一度执行“弃蒋政策”,后因遏制苏联在远东扩张的战略需要,才改变了这一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一面又作出长久武装国民党军队,阻止中国政府解放台湾的决定。台湾当局虽然不同意“台湾地位未定论”,但是欢迎美军进驻台湾海峡,并与美国签订了“秘密军事协定”。中共担心美台已经签订和即将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有可能把台湾海峡两岸分裂的局面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像已经出现的南北朝鲜一样。为击破美蒋军事、政治联合,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提出了“解放台湾”的口号。由于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在国际社会中仅靠一篇社论造成的影响还不大,于是1954年9月3日,人民解放军奉命炮击金门,并持续了十几天。中国政府的目的是希望以这种有限的军事行动来吸引国际舆论,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美国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立场和决心。 二、第二次金门炮战 第二次金门炮战是在更为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发生的,所以也有着更为多样的政治意图。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复杂的斗争形势,这次金门炮战带着下列政治目的,打了20年之久。 1.支持中东人民,将美国逼回谈判桌。 1957年1月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发表关于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3月份获得了通过,即名噪一时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其目的是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之后,取代英法,独霸中东。 1958年7月15日,美国海军陆战队8000多人在贝鲁特登陆,对黎巴嫩进行武装干涉;7月17日,英国伞兵入侵约旦,并在巴林岛、土耳其南部集结军队,威胁新生的伊拉克共和国。为此,中国政府分别在7月16日和19日发表了关于反对美、英武装干涉中东国家内政的声明,表示尊重中东国家的主权和支持中东人民的正义事业。 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从1955年8月开始,中美两国开始大使级谈判,由于美国方面没有诚意,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并于1957年中断。毛泽东选择中东人民反对美军入侵的机会,在台湾海峡采取军事行动,使台湾问题引起国内外关注,把美国逼回谈判桌,既可以减轻中东的压力,又可以试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真实态度。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向金门进行了猛烈炮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英两国对中东的压力。1958年10月20日,英国从约旦撤军,25日,美国从黎巴嫩撤军,中东局势得以缓和。同时,9月份,中断了9个月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复会。 2.检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摸清国际形势的总趋势。 为了遏制苏联在远东的扩张,阻止中国解放台湾,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于1954年底签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其主要内容有:美台联合,共同抵御武装攻击及危害台湾地区政治安定的“共产颠覆运动”;美国在台、澎及其附近有“为防卫所需要而部署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1955年初,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台湾决议案》,授权美国总统在其认为必要时使用武力专事确保台湾地区的安全。同时美国空军第18战斗轰炸机联队从菲律宾调往台湾。驻台湾海峡的美国“第七特种混合舰队”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最多时军舰达132艘。由于1958年夏国际局势的骤然紧张,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台湾当局对大陆的不断骚扰,加之中国领导人在“大跃进”时期表现的对台斗争的强硬态度,在1958年8月17日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作出了炮击金门的决定,并亲自指挥了这次战役。这次金门炮战,一则为了打击美国的逞强、台湾当局的嚣张,再则为了检验美蒋联合究竟有怎样的密切程度,检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到底有多大效力,进而摸清国际形势的总趋势。 在炮战初期,美国决策者决定与蒋介石协防金门、马祖,同时加紧调兵谴将,8月24日至30日,美国陆续自日本、菲律宾、夏威夷等地向台湾地区增兵。金门守军海上补给线被解放军炮兵切断以后,9月7日,美国军舰开始为国民党的船队护航,福建前线部队向毛主席请示打不打美台联合舰队,毛泽东命令照打不误,但不打美国军舰,如果美舰开火,我军也不还击。在战斗中,解放军攻击台舰之后,美国军舰抛下台舰及运输船只不顾,调头向台湾方向遁去。中国领导人由此认识到:所谓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有一定限度的,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美国是不会冒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发生直接冲突的危险的。《共同防御条约》主要是一个防御性条约,不是放蒋出笼,而是给蒋安上辔头的条约。中美都怕战争,相比较而言,美国更怕战争,中美战争打不起来,美国已经形成了从金、马脱身的政策,世界总的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通过炮击金门,中国领导人有效地检验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准确地摸清了国际形势的总趋势。 3.维护“一个中国”的严正立场,粉碎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 第二次金门炮战起初还有一个目的,即收复大陆邻近岛屿,解除台湾国民党当局对大陆构成的威胁和军事骚扰。但随着战局的发展,美国、台湾对是否继续防守金门、马祖,由于各自的目的不同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斗争。中国领导人随即把收复金门的战略转变成“攻而不取,维护统一”。 其实美台在防守金门、马祖问题上很早就出现了矛盾,《共同防御条约》把金、马等沿海岛屿排除在条约适用范围之外,而《台湾决议案》中却规定美台协防范围“包括该地区现由友方掌握之有关阵地及领土之防卫”。台湾当局认为协防应包括金门、马祖等岛屿。由于蒋介石多次重申保卫金门、马祖的决心,使艾森豪威尔不得不明确宣布:“为了不损害自由中国的士气,及断绝他们的希望,美国决心固守金门、马祖,以巩固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地位。”美国的这种态度又可能使其卷入远东的冲突。 第二次金门炮战打响后,美国与其盟国在防守沿海岛屿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尖锐,英、法、加、奥等国以及东南亚条约组织各国纷纷向美国施加压力,促使美国逼迫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军。在其国内,艾森豪威尔、杜勒斯推行的军事冒险政策也遭到抵制。在内外压力下,美国私下劝台湾当局从金、马撤军,搞沿海岛屿中立化。美国认为这种脱身政策在军事上能够避免将自己卷入远东战争,又可以在政治上隔离台湾,利用台、澎列岛在历史上曾被日本割占的事实,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进而推行“两个中国”的阴谋,实现其“划峡而治”的目的。 台湾当局清楚地知道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已成为台湾和大陆在地域和政治上的最后纽带。金门、马祖两岛屿在行政上隶属福建省,若台湾“放弃金、马,等于放弃对大陆其他地区的主权主张,从而降落为地方性政权”。因此是防守还是放弃金、马是有关台湾当局政治命运的重大问题,台湾当局决定对此寸步不让。1958年9月17日,台湾“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坚决表示反对金、马“中立化”,9月29日,蒋介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声称:台湾决定固守金门、马祖,甚至决心独立作战。 美台在金、马问题上的激烈斗争,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促使毛泽东主席重新考虑对沿海岛屿的政策。毛泽东权衡了收复金、马的得失,最后确立了对沿海岛屿的新政策:暂缓收复金、马,留待时机成熟时将台、澎、金、马一揽子解决。这样做的理由是:首先,以民族大义为重,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因为美蒋一旦从金、马脱身,形成海峡两岸的隔离状态,便利于美国实现两个中国的阴谋。在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将金、马留在台湾手中,有利于蒋介石同美国的“两个中国”政策作斗争。其次,有利于我们掌握对美斗争的主动权。毛泽东认为,台湾是系在美国脖子上的一条绞索,一头交给我们,我们可以随时拉紧或放松,不让美国脱身而我占主动。第三,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断的情况下,打打停停,炮击是传递政治信息的有效方式。 1958年10月5日夜,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出停火指示。从此炮击金门成了纯粹的政治仗。10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国防部长彭德怀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宣布停止炮击金门一周,让金门守军恢复补给,但以没有美国军舰护航为条件;建议同台湾当局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10月13日宣布继续停止炮击两周,仍以没有美国军舰护航为条件。10月20日,因美军在金门海域护航,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受命恢复炮击。这次炮击使21日访台的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不能以“海峡两岸事实已停火”为借口对蒋施加压力,迫使台湾从金、马撤军。台湾有人说:这炮打得好!甚至有人开玩笑;毛泽东是台湾最好的代言人。10月25日,彭德怀部长再发文告,宣布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码头、船只和海滩。美国相应宣布停止护航,台湾海峡的局势缓和下来。后来对金门的炮击只打其无人空地,打一些传单等,打打停停,一直持续到1978年12月31日才结束。 三、金门炮战后中美关系、美台关系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简况 经过两次金门炮战,海峡两岸领导人在“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际达成某种默契,使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不得不作出一系列必要的让步。1958年10月21日,杜勒斯赴台谈判,23日发表了美台联合公告:美国承认“金门、马祖与台湾、澎湖在防卫上有密切关联”。这就使台湾能以金门、马祖为地域纽带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1972年2月28日,中美《上海公报》否定了多年来美国鼓吹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公报说:“美国认识到,在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宣布:“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中美建交的同时,美台宣布“断交”;1979年美军驻台人员全部撤离台湾;1980年元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废止。至此,美国全面实现了“断交、撤军、废约”的承诺。 金门炮战后的中美、美台关系发展史实说明:50年代美国武装干涉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反攻大陆”,制造“划峡而治”分裂中国等一系列政策是错误的,并且最终失败了。同时,中国政府用炮击金门的战争形式挫败了美蒋军事、政治联盟,维护了海峡两岸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这使当今的台湾和大陆进行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成为现实,也为海峡两岸今后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同胞合作勾勒出美好前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