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http://www.newdu.com 2018-12-03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江苏沐阳师范 何元林
    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将军不抵抗的原因,主要介绍的是他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完全被动的。但考诸史实,张学良之所以未能奋起抵抗,还有错综复杂的原因。
    一、张学良对日本侵华形势估计不足,把柳条湖事件仅作为地方性局部冲突来对待。
    日本自明治维新就确定了在东亚扩张的路线。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加速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步伐。一方面大造吞并中国东北合法的舆论;另一方面积极策划政治阴谋,制造发动战争的借口。这时张学良虽对日本的野心有所认识,但未能提高警惕,做好防备。9月18日夜事变发生时。张学良正在北平一家剧院看梅兰芳唱戏,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当时也在北平,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因父殁回家奔丧,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正在家为父作寿,忙于应酬,“沈阳城的重要军政人员事变前也大半不在其位谋其职”。张学良作为东北军司令,封疆大吏,面对东北剑拔弩张之紧急局势未能防备敌人侵袭,不能不说是重大失误。
    事变突发后,张学良又认为日军此举不过是寻常“寻事”而已,正因为是“寻事”,所以“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9月20日张学良答记者问时说:“彼不知日本拟做到若何地步,或其目的所在,因此全般事件,系极端越轨行为”。亦未采取任何积极措施,还“望国民冷静隐忍,勿生枝节”。致使东北军18万兵力坐视半壁河山一朝失尽。
    二、张学良对日本政府、国际联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时,日本政府内确有一派反战力量,其代表人物外相币原曾言:“吞并东北三省,无异吞一炸弹。”但这并不表明币原反对吞并“满蒙”,而是对军部赤裸裸的武装占领放心不下。9月18日事变发生后,币原外相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事态以不扩大超过现在程度为方针”。9月24日,日本政府公开发表《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宣布“不扩大方针”,甚至保证日本政府在“满洲没有任何领土要求”。但无论内阁首脑还是币原外相,都认为日军的军事行动是自卫战争,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这为关东军扩大战争打开了方便之门。此举欺骗了国际舆论,更欺骗了张学良。事变后,张学良在致南京电文中说:“查日军此种暴行,洵属违背国际公法,该国自应负其责任。”11月29日张学良在致顾维钧电文中说:“日政府因美国态度强硬,已奏准停止进攻锦州。”又:“币原声明,倘陆军再攻锦州,即决定辞职。日方情形缓和,已可概见。我方关于接收各问题,恐应预为筹议……。”但最终结果,却如张将军后来所说:“我们委曲求全,希求事态不扩大,这种幻想简直可笑,我们越是这样希望着,事态越会扩大。”
    另外,张学良还寄厚望于国联。9月20日,张学良答记者问说:“日方现已发动战争,但中国方面并无意为交战团体,中国只求全世界舆论之判断,并希望公理之得伸。”9月21日,中国正式向国联递交声明书。此后,张学良心急如焚等待国联消息,多次密电顾维钧,要求“国联议决办法,直接消息到宁时,盼照速见示。”但国联并没有像张学良所希望的那样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由于其自身的松散软弱无能,和操纵它的各国列强之间利益冲突,根本无法履行盟约制止日本的侵略暴行。虽然后来张学良有所醒悟,也曾表示“即使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但由于战机的延误、军队各派之间的隔阂等并没有能为自己洗刷耻辱。
    三、张学良想以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来实现全国的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咄咄紧逼,张学良称“倘我愈让而彼愈逼,至万不得已时,亦只有采取正当防卫以保持国家之人格”。但他又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为的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维护领袖的威望,“以良心理智致力于领袖交付我们的使命”。他深信蒋介石对抗日之事必有整个计划与统一步骤,“惟兹事体大,影响系全国安危,又不能不慎重考虑之”。张学良正是从“全国安危”出发,主张“全国抗战”的。
    由上述可见,张学良的“不抵抗”其主观因素不仅是对形势判断有误和幻想依赖国联的公理判决,而且有深刻的政治理念基础。但这并不会影响张学良将军在人们心目中的爱国者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