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复习 江苏省常州市安家中学 徐 锋 【专题归纳】 首先,还是看一下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这样我们就明确了本专题具体学习要求:①以某区域为例(如三江平原、洞庭湖、太湖),了解该区域湿地减少带来的问题及其危害;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③针对该地区的湿地减少问题或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第二,按照“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四个环节来梳理一下有关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是什么”──湿地是指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的,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其还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换句话说,湿地不仅包括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泥炭地、滩涂等,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海水区。图示表达如下左图。 湿地“怎么样”──我国湿地的总面积约25万多平方千米,其中沼泽湿地约11万平方千米,滩涂盐沼约2万多平方千米。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围垦滩涂,把沼泽湿地改建为鱼塘、虾池,在沼泽湿地开沟排水,以及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等。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以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被誉为“资源的宝库”、“生命的摇篮”、“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鸟类的天堂”、“地球之肾”。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将使湿地的上述功能丧失殆尽。图示表达如上右图。 湿地减少“为什么”──自然原因:气候干旱,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人为原因:①人口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②过度开发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③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④泥沙淤积严重;⑤湿地环境污染;⑥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⑦引进物种的干扰;⑧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等。 湿地减少“怎么办”──退田还湖、退田还沼、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制定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地意识。 第三,复习得恰当运用些方法:①各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因而所存在的湿地问题也不尽相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就必然是不相同的,这就需要结合图文资料加以客观的分析;②湿地的治理,是对区域内所存在的湿地问题,或因目前某些人类活动不当而可能产生的湿地问题而言的,不同的湿地问题需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但在某些方面,如立法,加强法制,这是共通的;③注意分析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综合考虑整体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④一个区域所存在的湿地与发展问题,常与本地区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有着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不要把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孤立地讲述,把造成湿地问题的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发现产生问题的症结,从而才能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⑤会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如以三江平原(“北大荒”)为例分析“湿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典例导析】 典型例题1:(2010年浙江文综,36(2))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②③两地湿地广布,请分别简述其成因。 解析:本题以南美洲北部地区为背景,主要考查湿地成因。可以通过读图提取有效信息,并调动湿地形成因素(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和水系条件)等相关知识加以分析;题目设问比较明确,回答起来答案有部分雷同,因为②地是河流中游地区的湿地,③是河口地区的湿地,二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参考答案:②地河流落差小,地势低平,水位季节变化大;沿河多沼泽。③地处于河口三角洲;水网密布;多滩涂。 典型例题2:(2011新课标卷,44)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分析该地在不同时期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表1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变化及其影响,侧重考查考生读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纵向比较表格数据状况即可分析湿地变化特点。湿地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源、气候、植被、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参考答案: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专题训练】 1.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A. a B.b C.e D.f 2.下列因素中,可能使长江三角洲滩涂遭受侵蚀与海岸线后退的是( ) ①上游输沙量降低 ②风暴潮频发 ③长江径流量加大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湖泊是河流重要的调节中转站。特别是一些大江大河,中途流经湖泊的水流调节作用更为重要。像鄱阳湖、洞庭湖等对于减缓长江洪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以前,人们对湖泊的开发利用较少,湖泊水面大,水量多。“八百里洞庭,水天相接”。近代,人口的快速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人们纷纷开发洞庭湖边的“垸子”,围湖造田,使湖泊的面积缩小,湖泊的蓄水功能大大降低,长江下游受洪水灾害影响的次数增多,灾害加重。随着人们的认识提高,退田还湖、退田还林已成为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据此回答3~4题。 3.洞庭湖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压力 B.人口压力 C.环境需求 D.政策变化 4.洞庭湖对长江水流量的调节作用一度下降很多,主要的原因除了围湖造田导致湖面的缩小,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 A.长江流域降水量逐渐增大 B.洞庭湖区人口增多,污水排放量大 C.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在河湖中淤积 D.洞庭湖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 湖泊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但是目前多数湖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三湖”正是我国目前重点治理的工程之一。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三个湖泊依次是( ) A.太湖、巢湖、滇池 B.巢湖、太湖、滇池 C.滇池、太湖、巢湖 D.滇池、巢湖、太湖 6.图中三大湿地目前污染严重,其污染物主要来源是( ) A.农村农药的大量使用 B.石油污染最为严重 C.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突出 D.工业大量排放污水 7.下列对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个湿地周围地区人口众多,且都邻近大城市,污染物排放多 B.三个湿地水体相对封闭,水流速度均较缓慢 C.为了保持足够水量,建造大量水利工程以储蓄水量,致使水流速度更为缓慢 D.周围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利用量大 8.根据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玛纳斯河流域上游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致使玛纳斯河下游断流,玛纳斯湖干涸。自1999年玛纳斯河流域常年向下游输水以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玛纳斯湖水域面积不断扩大,玛纳斯湖湿地面积已超过100平方千米。 (1)说出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两大因素:________和________。 (2)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玛纳斯湖湿地对附近的气候和环境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C 6.D 7.D 8.(1)水源 交通 (2)增加空气的湿度(热容量增大,温差减小),减少沙尘暴,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 1.图中a位于天山南麓,b位于河西走廊,c位于内蒙古高原,d位于东北地区,e位于三江源地区,f地跨我国东西部、农耕区和畜牧区过渡地带,g位于南部丘陵。c主要以保护草原为主,d主要以保护黑土为主,e为三江源地区,主要是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f位于过渡地带,主要是为了防止环境恶化。答案C正确。 2.上游输沙量减少,沿海滩涂生长减缓;风暴潮频发,造成海浪侵蚀作用加大;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答案B正确。 3~4.第三个阶段指的是现在的生态环境建设,是环境需求。答案C正确。洞庭湖调节作用的下降,是指湖泊的容量变小,湖面缩小之外,湖底淤积、水域变浅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上游丘陵山区人口压力大、大量砍伐林木引发水土流失而造成的。答案C正确。 5~7.根据经纬网和湖泊形状可以判断,①为滇池,②为太湖,③为巢湖。“三湖”都靠近大城市,周围人口众多,工业发达,排放大量污水,使湖水污染严重,成为治理的重点。“三湖”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 8.第(1)题,结合材料和新疆的实际状况不难得出答案。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作用。玛纳斯湖湿地地处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因该区气候干燥,湿地的存在,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从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