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地理 > 必修一 > 同步检测 >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

http://www.newdu.com 2018-12-02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 戴京丽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共60分)
    读下面的“中国部分区域图”及下列描写地理景观、地理规律的佳句,回答1~2题。
    高考资源网(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附近)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
    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流量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
    A.反映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1.A 2.B
    解析:第1题,本诗句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景色的差异,这反映的是由太阳辐射不均引起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春风”是指夏季风,这体现了由海陆位置差异导致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自然带的主要分布区。读图回答3~4题。
    
    3.该自然带在甲地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有暖流经过,山地地形对气流有抬升作用    B.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C.沿岸飓风活动频繁,降水较多                  D.受东南季风的影响
    4.该自然带在乙地区分布广泛的原因是(    )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②受巴西暖流的影响 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④平原面积广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A 4.B
    解析:第3题,甲处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加上地形抬升,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带。第4题,乙处热带雨林带分布广可从地形、气候、洋流方面分析,它与秘鲁寒流无关。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回答5~6题。
    
    5.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6.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
    A.垂直地带性──气候      B.纬度地带性──热量
    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D.经度地带性──水分
    5.C  6.D
    解析:第5题,由图示可知沿途经历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因而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6题,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因海陆位置差异形成的水分条件差异。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回答7~9题。
    
    7.按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8.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
    9.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    B.海拔高度低    C.处于阴坡    D.处于背风坡
    7.A 8.A 9.B
    解析:山麓地区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的水平带一致,同一自然带的分布,纬度越高,其海拔越低。不同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差异,影响因素是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组合,热量因素是主要的。苔原带的缺失是由于丙山所在的纬度低,气温高,而山脉的高度不够,达不到苔原带所需要的较低温度。
    2012年10月20日,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11月初抵达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的弗里曼特尔港口,进行给养补充。结合下面的澳大利亚西部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0~11题。
    
    10.“雪龙”号考察船从启航地开始到结束在北半球的航程中,沿途所见到的陆上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1.沿X、Y、Z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
    A.阔叶林、森林草原、荒漠    B.硬叶林、草原、荒漠
    C.落叶林、草原、荒漠        D.雨林、草原、荒漠
    10.A 11.B
    解析:我国上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从上海到赤道地区的航程,“雪龙”号所见到的陆上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南北方向的更替,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结合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特点,X、Y、Z的自然景观变化依次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读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a~g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类型),回答12~13题。
    
    12.图中属于亚热带的自然带类型是(    )
    A.a、f    B.a、e    C.b、e    D.c、d
    13.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e—a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a—f—g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自然带a、d的形成原因相同        D.自然带a和g的南北延伸与沿岸洋流的影响有关
    12.C 13.D
    解析:第12题,a为热带荒漠带,b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为温带荒漠带,e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f为热带草原带。第13题,图中热带荒漠带成因是副热带高压的作用,温带荒漠带的成因是地形的影响;自然带a、g的南北延伸分别与沿岸的秘鲁寒流、巴西暖流有关,所以选项D正确。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15.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14.A 15.B
    解析:图示自然带的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图示区域位于中高纬度,北太平洋西岸,受千岛寒流影响,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
    读我国地理“四极”特征变化趋势图,回答16~18题。
    
    16.图中③④⑤的地理特征变化体现出的自然带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7.①②③的地域分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水源
    18.⑥地区发展农业的气候资源优势表现为(    )
    A.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B.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C.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D.光、热、水源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16.B 17.A 18.C
    解析:第16题,③④⑤体现了自然带东西方向的改变,距海远近导致降水条件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17题,①②③的地域分异体现了地理环境南北方向的改变,主导因素为热量。第18题,⑥地区位于青藏高寒区,气候资源优势为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而热量资源缺乏。
    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要素分布范围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年平均气温分布范围最大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草原    C.阔叶林    D.针叶林
    20.图中植被分布能体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A.热带雨林、阔叶林、针叶林    B.热带雨林、阔叶林、草原
    C.阔叶林、草原、荒漠          D.阔叶林、针叶林、苔原
    19.B 20.C
    解析:第1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草原年平均气温分布范围最大。第20题,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主要是森林→草原→荒漠。
    二、综合题(共3题,共40分)
    21.读“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回答问题。(18分)
    高考资源网(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从图中可见,内蒙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产生受________条件影响大,同时也是在一定的________基础上进行的。从全球来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在________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10分)
    (2)A自然带为________________,其对应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C自然带的干湿状况是属于________区。(8分)
    21.(1)森林—草原—荒漠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热量  中纬度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草原  干旱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蒙古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这种分异规律表现明显。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草原,C自然带的干湿状况是属于干旱区。
    22.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      为基础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2)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A:①→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                 
    
    22.(1)热量;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2)A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3)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解析:图中①→④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是地域分异是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而形成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显著,地势高低不同是主要原因。图③→⑥的景观和自然带的差异,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主要是因为距海远近不同造成的。
    23.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高考资源网(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带。(4分)
    (2)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的地域分布规律。(8分)
    23.(1)地中海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乙  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  从沿海向内陆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该地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较明显;丙地位于温带荒漠气候区,气候干旱,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丁地位于潘帕斯草原,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从丁地到丙地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