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特征梳理

http://www.newdu.com 2018-12-02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阶段特征梳理
    浙江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孙双武
    摘 要:从近年来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的命题选点来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是命题的“高发地带”,每年都有试题出现。本文拟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等四个阶段,对新课程历史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梳理和适当的拓展,旨在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形成知识系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专题的知识体系。本文对现行的四个历史新课程版本教材均可适合。
    关键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征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发展进程来看,主要包括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等四个阶段。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萌芽──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包括世袭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和分封制度。
    古代中国的世袭制度起源于夏朝的启时,他用王位世袭制度代替了禅让制度;世袭制度最终形成于西周,与宗法制度的盛行密切相关。宗法制度初步形成于商朝晚期,西周以后进一步严格化、完整化、系统化,逐步周密有序。西周初年,周公制作礼乐制度,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的内容包括了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至此,绵延三千多年的家国同构的帝制社会逐步形成。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度起源于殷商时期,完善成熟于西周。西周的分封制度一度扩大了西周的疆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但西周末年成为削弱西周君主统治的重要因素。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处于萌芽、雏形时期。具体表现在: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度;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度;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西周监察职能的官员开始出现。此外,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也是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先秦时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雏形和萌芽,为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主要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御史刺史监督制度、郡县郡国制度、察举征召制度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正式形成于秦朝,两汉继承发展。与这一制度相配套的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其构成了秦汉时期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主体。鉴于春秋战国的长期战乱,秦朝推行郡县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两汉出于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推行郡国并存的地方管理体制,意在遏制非同姓诸侯势力的发展,结果却出现了诸侯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为此,汉景帝通过武力镇压,汉武帝用“推恩令”、“附益法”、“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设立“中朝”遏制“外朝”削弱相权等手段,才实现“大一统”局面,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官吏的监督,汉武帝推行刺史制度,“以小驭大”;但到东汉时期,刺史的权力不断加强,汉末成为州牧,掌管军政大权,其监督职能逐步丧失。汉武帝为选拔人才佐君治国,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需要,采取察举制度和征召制度,以品德和才能作为推选人才的主要依据,从而选拔出了大量具有雄才大略的有识之士;他们治国安邦,成效显著,使汉武帝统治时期达到西汉的鼎盛时期;然而,东汉察举推选制度逐步倾向于乡举里选和门第族望,推选作用终于丧失殆尽,且为九品中正制度起了奠基作用。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处于形成时期。具体表现在: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丞相制度正式形成;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隋唐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行省制度、御史监察制度、府兵制和募兵制度、节度使制度和都督府制度等。
    由于三省六部制度的推行,宰相权力被分割牵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隋炀帝正式推行的科举制度,把选拔用人的权力由门阀士族收归到中央政府手中,缓解了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的长期存在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完善。北宋时期,宋太祖把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收归中央;中央还进一步限制宰相的权力,并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唐代在地方设置道、州、县三级加强管辖,宋代则变更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巩固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一时期,御史台、都察院等监督机构的设置,使监察制度也逐步走向健全。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进一步发展并走向完善、加强,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向边疆扩展。以宰辅制度的形成和官吏机构相互牵制和分权为突出标志,以各种配套的政治制度的纷至沓来为主要表现。如:三省六部制度正式确立,科举制度出现并日臻完善;节度使制度和都督府制度在边疆得以实施,“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出现而削弱了中央集权;府兵制度在改革中发展、衰弱,以职业性为特点的募兵制度正式形成;少数民族也逐步承认和引进汉族先进的科举制度、皇帝制度等封建政治制度,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宋元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加强,行省制度的设立使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达到成熟;保甲制度、将兵制度、宣政院制度的实施表明中央对地方管辖进一步加强。
    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衰落和消亡──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有内阁制度、特务制度、三司制度、军机处制度、土司制度、八旗制度、理藩院制度、乌思藏卫所制度、僧官制度、达赖班禅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制度与金瓶制掣签制度等。
    内阁制度正式设置于明成祖时期,出于加强皇权为主要目的,是导致宦官专权的诱因之一。特务制度形成于明太祖时期设置的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置的东厂和明宪宗时期设置的西厂等,是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最重要的表现。明代废除行省制度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也加强了中央权利。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期,是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最突出标志。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朝,明代鉴于土司在地方叛乱,在贵州省局部开始推行“改土归流”的作法;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使中原地区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扩展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八旗制度最早由努尔哈赤推行,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是一种兵民合一、军政一体的制度,加速了满洲的封建化进程。理藩院设于清朝,系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宣政院制与理藩院制的建立推行,有利于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有利于密切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乌思藏卫所制度和僧官制度是明朝在西藏地区推行的军政制度,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制度、金瓶掣签制度分别是清朝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时期推行的政治制度,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实现了多元化、系统化管理,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明清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最突出特点是走向成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绝对君主制度确立;以“八股取士”、“文字狱”为核心的思想控制空前加强。但物极必反,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性、陈腐性、落后性越来越多地暴露。而西方政治文明的传入,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进程也迈开了蹒跚的步履。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1898年的“百日维新”、君主立宪,在旧的封建体制的躯干上播下了近代政治文明的种子;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标志着近代中国具有宪法意义的法制化初步开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共和政体开始代替君主专制政体;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在“法治”代替“人治”的滚滚洪流中,以皇权为核心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终于寿终正寝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